-
中國少數民族網絡文學的特點
01 創作內容地域特征鮮明,民族文化辨識度較高 我國55個少數民族具有大雜居與小聚居交錯分布的特點,不同族群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生活狀況以及民族文化積淀程度存在明顯差異,族人的風俗風情,習性習慣,精神信仰也存在較大區別。
2018-11-08
-
陳福民:現實主義再出發的幾個問題
在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歷程中,現實主義始終都是一個強勁而有巨大影響力的潮流。
2018-11-08
-
小說批評話語:“轉譯”與“轉型”
小說批評話語概括小說文本的思想藝術特征,為文本確定其歷時性或共時性的思想價值或藝術價值,這似乎是批評的本分。
2018-11-07
-
項靜:個人簡史、家族敘事、時代記憶
1980年代出生的作家,從年齡來看,大部分都過了而立之年,他們的小說寫作,無論燭照了怎樣的生活經驗,采取了怎樣的方法策略,在一個局外人來看,都是這一代人行為舉止的寶貴記錄,也是這個時代社會風俗極好的資料來源。
2018-11-07
-
顧祖釗:論文藝學的變遷與新生
文藝學作為文藝理論學科的入門學問,真是有著不堪回首的經歷。
2018-11-07
-
修雪楓:新世紀中篇小說的特質
在概念意義上研究中篇小說,顯然具有文體學層面的追問。
2018-11-07
-
劉桂茹:網絡文學批評的困境與突圍
時至今日,中國網絡原創文學強勁的發展勢頭及其強大的跨媒介輻射能力,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2018-11-07
-
劉濤:新世紀“中國文學”期待復興
20世紀是“新文學”時代。
2018-11-07
-
何言宏:歷史轉型的書寫與回應
今年,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恰滿40周年。
2018-11-07
-
改革開放40周年文學演變:縱橫不出方圓
當時代大變革的波瀾趨于平緩之后,我們再來回望中外文學發展的歷史就不難發現其種種發展演變,固然有其偶然性因素的推動與促進,但更多的時候依然還是文學發展自身的規律在發揮著強大的、不可逆轉的作用。
2018-11-07
-
女性寫作:如果我們養成了獨立思考、坦承己見的習慣
雖然我關注女性寫作,但我也堅持認為,在藝術領域,優秀作品和藝術家其實是不分性別的——我們能說簡·奧斯丁是最好的女小說家嗎?她的優秀不獨屬于女性寫作領域,同理,我們也不能說魯迅是最優秀的男作家。
2018-11-05
-
鄒建軍:構建詩歌的命運共同體
眼下的文學傳播與詩歌傳播,基本上是一種同步傳播,即我們所說的“即時傳播”,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一個全新時代。
2018-11-01
-
新時代:社會天平與詩歌的內在性
詩歌是時代屋頂上伸出的針尖,在第一時刻感受到幽微的變化以及劇烈的顫動。
2018-11-01
-
芻議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建構
有關中國當代文學理論體系的建構,一直是近年來學界討論的焦點。
2018-10-31
-
唐詩人:城市倫理與文學倫理——相悖式同構史
一 城市,是善惡同體的生命體,它承載著人類的“烏托邦”,也集聚了各種“惡托邦”。
2018-10-31
-
文學評論要有底氣、接地氣
質量是文學的生命線,文學創作質量的提升離不開文學評論的引領作用,文學評論必須勇于承擔責任。
2018-10-31
-
早期中國新詩的本土化探索及其啟示
從胡適、聞一多,到廢名、梁宗岱,這一粗略線索代表了早期新詩在借鑒外國詩學和藝術本土化方面的部分思考與探索:無論是立足語言、探索格律,還是重釋舊詩、關注文化,又或者是更加強調現實歷史的關注與介入等等,這些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各有推進、各有收獲,共同構成了中國新詩本土化探索的歷史圖景與傳統,也成為百年新詩的寶貴遺產。
2018-10-31
-
重回歷史語境:“可能”、問題與嘗試
一 “可能性”究竟有多少可能 今天我們的研究者(當然包括我自己)在討論問題的時候非常喜歡用“可能性”這個詞,其關懷和言下之意興許出于這樣一種認識: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并沒有單一明確的方向,尤其在許多關鍵時刻完全是開放的,擁有多種選擇的可能,充斥著互相競逐的因子,其中的一些因子“因緣際會”與后來事件發生歷史意義上的關聯,而其他的因子卻一閃而過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今人的研究卻不妨去想象歷史偶然的脈絡中隱而未發的豐富性。
2018-10-30
-
王秀濤:“新的人民的文藝”的示范
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以下簡稱第一次文代會)對于中國當代文藝的意義不言而喻,它作為當代文藝的開端被學界廣泛認同,但對于如此重要的事件,相關的很多史實尚未得到呈現和解釋。
2018-10-29
-
現實關懷的失落與時代的精神癥人格
雅各布森在《失語癥的兩種癥狀和語言的兩個方面》這篇文章中指出語言的兩個層面:一個是隱喻性的,一個是轉喻性的。
201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