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兵:重申作為“思想結構”的現實主義的意義
談到加強現實題材創作,就不得不提及令人略感沉重的“現實主義”的話題。
2018-08-20
-
強軍史詩的鏗鏘回聲
金色的八月,正值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一周年。
2018-08-18
-
“無意乎相求, 不期而相遭”
“非為作文,文思自來”,自然而然地進入寫作狀態,這是部分文壇前輩的經驗。
2018-08-17
-
國際博弈與未來10年的中國文學
這是一個新的時代,是民族復興大步向前的時代,也是諸多尖銳問題無從回避的時代,是中國更深地參與世界的時代,也是世界更多地寄望于中國的時代。
2018-08-17
-
當代文學的“當代性”與“國際化”問題
當代文學的“當代性”或者“國際化”問題是當下“中國”與“世界”關系的一種折射,中國在重新進入世界新秩序后必然會在文化想象與構建方面有相應的歷史表現。
2018-08-17
-
為什么雜文不可或缺
雜文,是文學百花園里不可或缺的一枝奇葩。
2018-08-16
-
“類像”時代中女性寫作的意義和價值
內容提要:在“類像”時代,當代女性的處境與傳統女性相比有了更為復雜的變化,被主流意識形態和消費意識充分美化和篡改過的“理想女性”,遠離了女性的真實體驗。
2018-08-16
-
文學,可以“私人訂制”嗎?
“私人訂制時代”似乎已經來臨。
2018-08-16
-
文學翻譯:“請進來”與“走出去”是一個整體
■ 就算如今引進書鋪天蓋地,普通讀者甚至一般文學出版從業人員對世界文壇的了解仍然是比較表象和片面的。
2018-08-16
-
李宏偉:青春、代際與文學現場
主持語: 這一組文章專題研討青春寫作,作者根據在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組委會今年初舉辦的“培文三人談”第一期的發言大幅度整理而成。
2018-08-14
-
胡平:深入生活的事情
對于作家來說,深入生活當然重要,但還是可以再說幾句。
2018-08-13
-
新媒體詩歌:不可或缺者依然是詩的靈魂
近年來,隨著微信、微博、博客、公眾號等新媒體的發展,詩歌發表和詩歌閱讀的門檻被迅速拉低,到處都是詩人,許多創作中分行即為詩,越來越多的草根詩人進入大眾視野,像余秀華、郭金牛這樣的“草根詩人”更是成為媒體“寵兒”。
2018-08-13
-
名物之外的自然存在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文學在現代化的刺激下生出諸般變化,寫作者們自覺反省怎么寫和寫什么的問題。
2018-08-13
-
有關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學史概念,“20世紀中國文學”被賦予一種常態的時間意義,從而能夠包容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更加復雜的文學形態。
2018-08-13
-
小說的大陸氣質
要是說起外國小說來,最對我的脾氣和性格、胃口和文學觀念的,就是拉丁美洲小說。
2018-08-13
-
有感于豐子愷的“慈孝之美”
8月1日,千年古剎杭州靈隱寺內,為期一個月的“慈孝之美”豐子愷人生與護生漫畫紀念展開展,展出豐子愷所作的關于人生、護生兩大主題的百余幅經典漫畫,為民眾獻上一場展示慈孝之美、護生之善的精神大餐。
2018-08-12
-
創意寫作興起的時代意義
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或譯“創造性寫作”)在一些國家已經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但創意寫作學科的真正崛起卻是近30年來的事情。
2018-08-10
-
互綁的個人與歷史
在《歷史與怪獸》一書中,王德威研究文學與歷史的互動,并以遠古傳說中的怪獸“梼杌”為象征,來勾勒二十世紀以來,歷史暴力如何以不同的形式肆虐中國。
2018-08-09
-
簡論青春文學與“青春性”
主持語: 這一組文章專題研討青春寫作,作者根據在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組委會今年初舉辦的“培文三人談”第一期的發言大幅度整理而成。
2018-08-09
-
寫小說的四個忌諱
第一忌諱:無論文筆多么優美,都不要讓描寫使你的敘述陷入中止。
2018-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