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社:身份焦慮、民族認同與洋裝政治
原標題:身份焦慮、民族認同與洋裝政治 ——以創造社作家為例 一、留日學生身份認同的惶惑猶疑 談論身份問題時,人們習慣于設想存在一種“完整的、初始的和統一的身份”[1]。
2018-10-29
-
兒童文學:傳承性、原創性與思想性
兒童文學以兒童為本位,這個道理在學界已無爭議,其是伴隨著兒童的發現而逐漸被我們接受和認可的,可我們有時卻有意地忽略了中西方對兒童的發現的巨大的時代鴻溝。
2018-10-29
-
鄭偉:如何建立兒童文學的高度
兒童文學批評與研究處于怎樣的思想學術高度?“高度”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它是通過不同參照系之間的相互比照而得以彰顯的,既無絕對的標準,也無最終的極限。
2018-10-29
-
葉誠生:重建文藝理論的歷史相關性
文藝理論無論怎樣話語翻新,都應該使自身內在于中國社會的現代進程,而不應陷入理論的自說自話與非歷史的闡釋循環當中。
2018-10-29
-
丁帆:回顧“新寫實”小說思潮的前前后后
題記: 對于親歷過以往文學思潮和文學事件的每一個人來說,都有責任和義務對它們進行一次歷史的回顧,否則,一切文學史的構成都會有所缺失,同時也會失去了它鮮活的生命和斑斕的色彩。
2018-10-28
-
洞背筆記:關于詩的沉思
一個寫作者在寫作時是身兼兩職的,他必須既是寫作者,又是對寫作提出批評的人。
2018-10-27
-
不讀經典 就等于“閱讀降級”?
一部經典文學著作《遮蔽的天空》近日在國內意外走紅,有人以此為理據來反駁所謂的“閱讀降級說”——“20年前的孩子讀余華、蘇童,10年前的孩子讀韓寒、郭敬明,現在的孩子壓根就不讀書。
2018-10-27
-
孟慶澍:“擬民族志”與“再歷史化”
告別了動蕩喧囂的1980年代,進入1990年代之后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在諸多新異理論與研究范式的不斷推動下,仿佛靜水深流,于恢復學術研究的厚重、嚴謹與節制的同時,不斷走向深入,呈現出更為多元、廣闊、豐富的學術格局。
2018-10-26
-
現實主義的界限和可能
這個變化越來越快,讓人感覺越來小卻越來越生疏的現實世界,每一天生出的新鮮事物和由此形成的新穎經驗,多到無論你用怎樣的方式捕捉,仿佛都只能掛一漏萬,怎么也打撈不起全部,只能眼睜睜看著語言對著絕塵而去的它們嘆息,內心無比焦慮。
2018-10-26
-
劉波:詩歌也可以是一種拯救的力量
詩歌作為“語言皇冠上的明珠”,更有著其不同于世俗的高貴,它讓獨立的詩人持守于自由創造的狀態,對語言創造和修辭之美有著不遺余力的探索熱情,這樣,詩歌自會有其思想和精神的力量。
2018-10-26
-
馮驥才:現實有著不可辯駁的力量
近日,作家馮驥才做客河西學院“賈植芳大講堂”,分享了自己非虛構文學創作的經歷與感悟。
2018-10-26
-
黎直前:網絡文學進入2.0時代
中國網絡文學經過20年發展,不僅成為中國文學新力量,開辟出中國文學新場域,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關注,已經跟美國好萊塢電影、韓國影視劇、日本動漫并稱為世界四大流行文化。
2018-10-26
-
周志強:緊迫性幻覺與文化研究的未來
2016年6月,北京語言大學舉辦了文化研究與教育問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8-10-25
-
劉波:從書寫自我到介入時代
從對個體和自我的關注,到對時代和家國的聚焦,這是很多詩人隨著年齡增長和閱歷豐富而完成的寫作轉型。
2018-10-25
-
李偉長:理解一個短篇小說
一 在英語文學中,小說就分兩種,長的和短的。
2018-10-25
-
微信時代:新詩探索的得與失
詩歌史意義上的“新時期”已經成為歷史,我們正處在一個詩歌發展的新時代。
2018-10-25
-
貓九:我們都是閱讀的守望者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項目發布了2017年度報告。
2018-10-25
-
鄒建軍:文學地理學關鍵詞研究
文學地理學批評是一個新的學術領域,最近幾年已經有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在文學地理學批評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8-10-23
-
晚清“翻譯小說熱”與中國現代文化產業的形成
中國現代文化產業史發端于晚清。
2018-10-23
-
啟蒙與困惑:八十年代作為一種詩歌精神
我們如何認識八十年代詩歌,這個主題看起來異常宏大。
2018-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