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詩歌通史》:“三十年造一車”
《俄羅斯詩歌通史》,鄭體武、馬衛紅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第一版,108.00元 1993年我撰寫的《俄羅斯抒情詩史》出版,二十六年后,他撰寫的《俄羅斯詩歌通史》問世。
關鍵詞:  《俄羅斯詩歌通史》2020-11-03
-
揚·波托茨基《薩拉戈薩手稿》:一本關于故事的百科全書
鑒于人類總是習慣依靠舊事物來思考新事物,因此,當試圖定義某個事物時,人們首先需要將它置放回屬于它的時空中,尋找它的先祖(和后輩)。
關鍵詞:  《薩拉戈薩手稿》2020-10-30
-
神話、記憶與感受
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77歲的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
-
通過審美追尋人性的完整與豐富—— 重審萊辛與溫克爾曼之爭
溫克爾曼是萊辛《拉奧孔》中的主要論敵。
關鍵詞:  《拉奧孔》2020-10-27
-
普希金之后:讀路易絲·格麗克的《預兆》
路易絲·格麗克 隨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公布,路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這個名字突然大熱起來。
-
她用“碎片”為女性的深層體驗找到一種表達
“碎片”像沉渣泛起 費蘭特的訪談集《碎片》原標題是“La frantumaglia”,這是一個在任何詞典里都找不到的詞。
-
辛格的愛爾蘭民族志書寫
約翰·米林頓·辛格(John Millington Synge)以其對愛爾蘭西部的發現與書寫,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中大放異彩。
2020-10-21
-
瓦爾登湖畔這位偉大作家不再被誤讀
最近,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了國內首部權威的梭羅傳記《梭羅傳:瓦爾登湖畔的心靈人生》,它將帶領我們走近梭羅這位偉大作家、哲學家、思想家鮮為人知的真實心靈。
2020-10-20
-
前現代的“說書人”仍充滿魅力
為了寫作《樹民》,作家安妮·普魯“消失”了14年,史料研究和素材收集耗去數年,實際寫作時間持續5年多,終于,她在80歲的年紀,出版了這部55萬字的長篇小說,寫生活在北美大陸的兩個家族七代人經歷的三個世紀。
-
沉默的交響:生命的悲感與悖論
在獲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前,露易絲·格麗克已經在詩歌領域獲得了許多榮譽,包括美國國家圖書獎、普利策詩歌獎、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獎以及“桂冠詩人”稱號。
關鍵詞:  露易絲·格麗克2020-10-16
-
徐則臣評《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條條大路通羅馬
重讀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中篇名作《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以下簡稱《兇殺案》)。
關鍵詞:  徐則臣2020-10-15
-
文獻的力量:讀《當代美國戲劇思潮與流派研究》
學者程千帆教授曾談到:“文學研究,應該是文獻學與文藝學最完美的結合。
關鍵詞:  《當代美國戲劇思潮與流派研究》2020-10-12
-
米蘭迪·里沃《石天金山》:是歷史畫卷,又是抒情詩
進入新世紀之后,澳大利亞文學發展的顯著特點之一是,隨著多元文化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華裔以及其他少數族裔的文學以強勁的勢頭出現在澳洲文壇。
-
假如歷史不由人類書寫
17世紀末,兩名未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在大變革的時代中離開法國,來到北美大陸的原始森林,希冀由此改變命運,開拓未來。
關鍵詞:  《樹民》2020-10-12
-
施尼茨勒的最后長篇
阿圖爾·施尼茨勒是十九世紀末葉至二十世紀初葉奧地利出色的劇作家和小說家,在將近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中,他為德語文學從而也為世界文學貢獻了許多內容和形式都具有開拓性的劇作和小說,獨樹一幟,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
“大師”風度與文學外史
狄青的外國文學隨筆集《卡爾維諾年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6月版),是一本“闡釋大師”的書。
關鍵詞:  《卡爾維諾年代》2020-10-05
-
起源誤識與撥正:歌德“世界文學”概念的歷史語義
摘要:歌德晚年在20處說過“世界文學”。
-
他在半個多世紀后 為自己最負盛名的小說劃上句號
1999年9月11日,一位滿頭銀發的英國老太太在位于倫敦東南角貝克斯利希斯的自家花園開了一場簡短卻引人注目的新聞發布會。
關鍵詞:  《間諜的遺產》2020-09-30
-
安圖內斯《審查官手記》:以患病形式“沾染”小說
《審查官手記》是一部奇異晦澀,“挑釁”讀者的“怪杰之作”。
-
好的小小說一定會自己講述
卡爾維諾在他的《馬可瓦爾多》里,讓主人公馬可瓦爾多生活在四季的輪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