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真實,記述時代——非虛構的長盛與變奏
在世界文學的語境下談到非虛構寫作,人們首先會想到卡波特的《冷血》,想到S.A.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切爾諾貝利的悲鳴》。
關鍵詞:  非虛構2020-10-11
-
霍俊明:地方性知識或空間詩學
現在我們在故鄉的土地——陌生的領土上。
-
楊慶祥:AI是新人嗎?
01 TA來了,TA不是he,不是she,不是他,她,它,或者可以用科幻作家劉宇昆的一個短篇小說中的“牠”來表示(Ken Liu《the shape of thought and others》,原文為“Zie”,為作者自造詞)。
-
不同代際作家、評論家共話“新‘小說革命’”
新世紀小說二十年無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誠如評論家王堯所言,從更大的范圍看,尤其是相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場“小說革命”取得的“革命性”成就,當下作家創作無論在思想、觀念、方法上,還是在語言、敘事、文本上,都顯示出強大的惰性。
-
“新文科”之思:“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新文科”的提出,旨在通過引進新技術,促進學科融合,推動文科的改革創新,從而使得文科緊跟時代社會發展的步伐和需要,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
“回到莫扎特” ——“畢達哥拉斯文體”之特質與旨趣
摘要:“畢達哥拉斯文體”是對當下述學文體的革新,眾多 “斷片” 及其連綴組合為其顯著的 “語體” 特征;“斷片” 是思想之顆粒,是 “轉識成智” 后 “以識為主” 之 “悟證”,是 “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感情深入” 之后的 “本質直觀”;“悟證” 所得再由理性思辨之論證予以發展、完善,此 “證悟” 具現于 “斷片” 的連綴組合過程;作為未來述學文體之 “預流”,“畢達哥拉斯文體” 是 “有我” “有淵源” 的,又充分汲取了西方文化的思想理論資源,一一化解或平衡協調創造主體心理的諸多矛盾,讓我們 “回到莫扎特”,重鑄生命的理解力與思想的解釋力,重塑一個既有個人內在經驗,又致力于理解人類精神的人,而動態地呈現個人化創見與風格,使一切如其所是。
-
希望,還是虛妄?——當“東北文藝復興”遭遇“小資”讀者
在純文學越來越邊緣化的當下,雙雪濤、班宇、鄭執等東北籍作家異軍突起,給文學界帶來一些活力與生氣,有評論者以“新東北文學”命名之,還有評論者把他們與電影、音樂領域近年崛起的東北藝術家聯系起來,將這一現象稱為“東北文藝復興”。
-
?"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筆談
《文學評論》2015年第6期曾刊登過一組關于“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筆談。
-
倪偉:社會史視野與文學研究的歷史化
文學研究必須貫徹歷史化的原則,即把研究對象放在其得以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中來考察,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2020-10-09
-
吳曉東:釋放“文學性”的活力
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史學轉向”的聲浪中,文學研究追求回到歷史現場,也的確呈現了豐富的歷史原初景觀,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實績。
2020-10-09
-
倪文尖:文本、語境與社會史視野
文學是什么?這個本質論問題已經歷史化了。
2020-10-09
-
姜濤:20世紀40年代國統區文學研究中 “社會史視野”的適用性問題
引入所謂“社會史的視野”,在近年來的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無需特別提倡,相互激蕩之下已經成了一個小小的潮流。
2020-10-09
-
鈴木將久:“社會史視野”的張力
《文學評論》2015年第6期組織了《“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筆談》專輯,這組筆談提出了不少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給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界帶來了沖擊,促動研究者反思研究方法和問題意識。
2020-10-09
-
值得警惕的學術機制碎片化
學術的碎片化,我特指人文研究的碎片化,即學術研究上把研究對象不斷降級分解分層,乃至于粉碎到原子化、單子化為止的行為。
-
非虛構寫作與寫作的公共性
毋庸置疑,好的文學寫作歷來能夠展現作者對人類生命處境的把握。
-
中國十四行詩及其變體
我之所以提出“三行體”詩,是因為我覺得它更適合描述當下的現實生活,尤其宜于揭示當代人的精神狀況。
-
新世紀小說二十年:在先鋒文學洗禮后重新出發
新世紀小說二十年無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誠如評論家王堯所言,從更大的范圍看,尤其是相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場“小說革命”取得的“革命性”成就,當下作家創作無論在思想、觀念、方法上,還是在語言、敘事、文本上,都顯示出強大的惰性。
-
中國十四行詩及其變體
我之所以提出“三行體”詩,是因為我覺得它更適合描述當下的現實生活,尤其宜于揭示當代人的精神狀況。
關鍵詞:  十四行詩2020-09-26
-
徐敬亞:先鋒詩歌與詩歌批評
先鋒詩歌就是對城市的極端厭煩,對死亡和墳墓的一往情深,對傳統、權威的極端蔑視,另外對讀者的極大地忽略,對主流意識的暗中或潛在的顛覆。
-
王堯:新“小說革命”的必要與可能
在“小說革命”之前冠以“新”,是因為1985年前后的小說與相關思潮的巨大變化被稱為“小說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