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敘事與意義發現——以東莞文學為例
不同的地域成長著不同的文學文本和特定的文學生態,從不同側面展示著整個中國文學的繁榮和發展。
-
新世紀詩歌寫作的現實關懷和時代精神
詩人是每個時代最偉大的先覺者,而詩歌是每個時代最敏感的風向標。
2019-12-06
-
中國文學創立期的藝術格局與歷史高度
內容提要:中國文學有著氣象恢宏的歷史開篇,先秦文學不是簡單的文學發源,而是一種決定性的歷史突破。
-
中國美學的“中外古今”
近年來,圍繞中國美學的話語體系構建,學界產生了很多討論。
-
培根鑄魂要與時代發展同行
“幾位專家開闊的視野反映了當前我們的學術空間、話語空間非常廣闊,這種廣闊在民族復興、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背景下應該說是空前的。
-
在古典詩歌誦讀中激活形象思維
古典詩歌利用“意合”漢字,選擇物象,創設意象,以象表意,使詩歌的語言、情感、意象、意境特具形象性。
-
黃鐘軍:原創性是好作品的標志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強調,原創性是好作品的標志。
-
不確定性中的文學批評之惑——從制度轉型和文學生態之變談起
編者按 中國當代文學的進程是伴隨著國家文學的經驗和理論的探索、調適、建設而形成的一種獨特軌跡,制度設計一直是其中潛伏著的支持性或限制性框架。
2019-12-03
-
文學理論:已有的和應有的
而今的文學理論,從中國到西方,充滿上下求索之心,彌漫多方困惑之態。
-
當代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等多重趨勢,使得國際社會正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2019-12-02
-
在深化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認識中牢固堅持“根本制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明確為文化建設的“根本制度”。
2019-12-02
-
實現文化善治的著力點
黨的十九屆四中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做了深刻闡述,第一次說清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13個優勢。
2019-12-02
-
文藝生態治理的必要性
制度自信有豐富的內涵。
2019-12-02
-
“先鋒詩歌”的歷史和問題
摘要:本文從“先鋒詩歌”的概念入手,辨析了“先鋒詩歌”作為一個詩學概念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流變,并在此基礎上辨析了“先鋒詩歌”與歷史語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揭示其與歷史語境“互相建構”的關系。
-
空間美學興起的當代文化意蘊
在20世紀的文化思想轉型中,空間理論研究突破線性的歷史時間束縛,以令人矚目的方式成為當代學術思想界備受關注的熱點題域,人們將其稱為“空間轉向”。
2019-11-29
-
中華文明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
眾所周知,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進程和日益豐碩的發展成果和成就的呈現,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國際和國內都有一批著名的文化理論家、思想家開始思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崛起之際及之后,文化何在與文化何為的問題。
2019-11-29
-
新時期以來文藝本體論建設反思
20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文藝理論的大規模傳入,文藝理論界先后出現了“方法論熱”“觀念論熱”等知識論反思。
2019-11-26
-
賀桂梅:在21世紀重新思考“20世紀中國文學”
在中國文學史研究中,“現代文學”“當代文學”以及“20世紀中國文學”這些概念,并非一開始就存在,而是在特定時期特定歷史語境中提出的。
2019-11-26
-
姜義華《中華文明的經脈》: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為什么要重構?
學術話語體系是學術體系(知識體系)與話語體系的融合,學術是內涵,話語是表達,二者融為一體。
2019-11-25
-
破而后立:從基礎寫作到創意寫作
在基礎寫作課上,我曾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一新生做了一項簡單的調查: “今時今日,你還愿意成為一名作家/詩人嗎? ”班上41位同學,有19人表示有一定的意愿,但同時堅定地表示寫作只能成為他們的業余興趣愛好,而不會成為他們將來養家糊口的職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