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墨間展現端午風貌
閱讀28位當代作家作品合集《印象端午》(貴州人民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一個深刻的感受是他們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都深藏著一段屬于自己的端午時光,從而給讀者呈現出一個生機勃勃的文學世界。
2025-06-04
-
許大立:關于《師范生》
一 我算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教育戰線的“逃兵”。
2025-06-04
-
《陽光的聲音》:家鄉是一生的教科書
金毅很早就離開家鄉,開始了漫長的軍旅生涯,他曾經作為指揮員,率領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遠赴非洲執行任務,并在大城市扎下了根。
2025-06-03
-
《放乎中流》:古典文化精神層面的同路而歌
青年詩人于浩的詩集《放乎中流》,給當代漸趨整體同質化的詩歌寫作帶來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氣息。
2025-06-03
-
《留戀的張望》:穿越時空的印痕
作家李培禹在《北京日報》副刊編輯崗位上躬耕多年,讓諸多含有真知灼見的作品見報,網羅到更多的好作者,是他的見識使然。
2025-06-03
-
在裂縫處生出新的光——評陳修歌《貓咪萬年》
“外婆在海里暢游,媽媽在陸地上奔跑,我才能在天空中飛翔。
2025-06-03
-
理論的想象力還有可能嗎?——關于姜肖的文學研究與批評
有時候,我會產生某種錯覺:姜肖是從理論的黃金時代來到我們這個“后理論時代”的穿越者。
2025-06-03
-
《洞庭人家》:粼粼波光中的新山鄉巨變圖景
在洞庭湖的粼粼波光中,湖南作家余紅的《洞庭人家》以宋氏家族三代人的命運沉浮為經,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社會變革為緯,織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湖區史詩。
2025-06-03
-
《立場與方式》:文學性的守望者
1990年代以降,在消費主義等多重社會思潮的挑戰下,文學似乎面臨著邊緣處境。
2025-06-03
-
《在歷史的岸邊遙望》:時光深處的生命回響
三年前,聽聞杜衛東要寫一組歷史人物散文,我倍感驚詫。
2025-06-03
-
褚婷《重影》:褶皺里的覺醒
青年作家褚婷用《重影》揭開了女性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掙扎。
2025-06-03
-
孫惠芬《紫山》:走出人生的沼澤
孫惠芬的長篇小說新作《紫山》再次帶給了我驚喜與震撼。
2025-06-03
-
情意深婉的《感逝集》
韋勒克在他著名的《文學理論》中開篇宣稱,文學和文學研究應該區分開來,前者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后者則至少要意欲成為一門科學。
2025-06-03
-
房偉:重塑新時代現實主義敘事的尊嚴
“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歷史定位。
2025-05-30
-
以“地方”為方法的“現代派”變體——尋根文學的理念與實踐
摘 要 誕生于1980年代的尋根文學深受“現代派”影響。
2025-05-30
-
洞幽燭微的意識流夢境敘事——關于王嘯峰《平靜動物園》
某種程度上,如果說一個作家的小說創作過程就是在設定一種藝術意義上的謎語,那么,包括批評家在內的所有讀者的閱讀接受過程,也就是在對這個謎語進行合理的拆解分析。
2025-05-30
-
在裂縫處生出新的光——評陳修歌《貓咪萬年》
“外婆在海里暢游,媽媽在陸地上奔跑,我才能在天空中飛翔。
2025-05-30
-
“佛”在像中,“法”住心間——讀崔君《上重樓》
對于時下青年人來說,去寺廟做義工,包吃包住待上一段時間,順便“修行佛法”,似乎已然成為一種新的旅游時尚。
2025-05-30
-
李燕燕《師范生》:那些曾照亮山鄉的微光
煤油燈在斑駁的土墻上投下搖晃的剪影,楊大萍用凍僵的手指捏著粉筆頭,在廢舊報紙上反復描摹漢語拼音表——這是1987年某個川西冬夜的真實切片,也是由北岳文藝出版社剛剛出版的《師范生》為時代留下的教育底片。
2025-05-30
-
王十月《不舍晝夜》:哲學思辨、多維審視與精神原鄉
怎么說呢,王十月五年多孕育出的長篇小說《不舍晝夜》確實不俗。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