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常的生活中尋找希望——讀《只道是尋常》
項宏長篇小說《只道是尋常》共24個章節,講述20世紀80年代末以蘇陽為代表的幾位高考落榜青年的打工經歷與愛情生活故事,展現他們如何在生活的裂縫處尋找屬于自己生命的光亮。
作品圍繞4位青年的現實生活徐徐展開。作者以極強的耐心和細膩的筆觸,對平凡人物進行客觀的刻畫,既描摹他們的日常瑣碎以及伴有風霜的命運,也書寫他們經歷生活變遷后自我調節的耐心和勇氣。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知識生活完全依靠個人堅持與偶然機遇,書店普通的工作崗位為蘇陽這樣的青年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讓他們在物質匱乏中依然能夠保持思想的豐盈,為自己開辟出一塊能夠自由呼吸的空間。這種棲居不依賴于任何外界優勢,只要求幾段安靜閱讀的晨昏,幾個真誠思考的時刻。當蘇陽在書店角落沉浸于閱讀和寫作時,他實現了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的棲居”——盡管物質條件有限,但精神卻保持著飛翔的姿態。可以說,這是一篇能讓當下讀者暢讀和暢想的作品。
蘇陽、夏冰、羅明剛、胡園園等青年雖未經歷大學校園的浪漫,沒有未來精英身份的光環加持,他們的愛情只是誕生于集體宿舍的朝夕相處、工作上的默契配合,但這些情感關系因剝離了社會地位的考量而顯得格外純粹,也因生存壓力的陰影而倍加脆弱。小說中蘇陽的故事呈現出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特殊質地。夏冰喜歡有文化的蘇陽,在寫作方面與蘇陽找到情感共鳴。他們的愛情不依賴鮮花、禮物與餐廳的堆砌,而是在思想碰撞中確認彼此的存在價值。
作者對細節的精準捕捉讓文字產生畫面感和代入感。在蘇陽和夏冰到荷塘邊撈魚的情節中,蘇陽看著幾條魚在污泥中掙扎、窒息時,覺得自己就是污泥中的魚,甚至有被拍打到岸邊的小魚和泥鰍的挫敗感和無力感。蘇陽與夏冰此時的浪漫顯露出脆弱的本質……這種細節的設定,暗合了蘇陽的精神追求,讓讀者于此省思與共鳴。
小說結尾看似尋常,卻暗含著不尋常之處,蘇陽雖然升職了,但夏冰、羅明剛的死給他造成了精神創傷和沉重打擊。當蘇陽最終選擇到省城發展時,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勵志的曙光,那些在書店里生長的希望,如同水泥縫中掙扎的野草,既脆弱又堅韌,既微小又莊嚴,構成了轉型期中國生動的精神圖譜,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作品給予讀者這樣的啟示:真正的知識分子始終保持著對知識的謙卑與熱愛。在科技、經濟、社會、文化不斷發展的時代,或許我們都需要在生活的邊緣處尋找中心,在物質的限制中拓展精神的自由。書店的燈光雖然微弱,但足以照亮一個打工青年內心的宇宙;紙頁雖然單薄,卻能為漂泊的靈魂提供棲息的港灣。這或許就是小說《只道是尋常》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不起眼的角落,精神生活依然能夠綻放出溫暖而堅韌的光芒。
(作者系北京作協會員、北京石景山區作協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