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羽生的苦惱與AI創作
前些日子,在公眾號上讀到陳墨老師寫梁羽生的一篇文章《百年梁羽生:散花人去剩閑愁》,頗有一番感觸。
2025-07-25
-
大眾寫作與被看見的“素人”
主持人:李楊(《揚子江文學評論》編輯) 夏日的一個周末,我坐在杜廈圖書館,找來那些沒被借走的書,《微塵》《我在北京送快遞》《在菜場,在人間》《我在上海開出租》《我的母親做保潔》《我曾是一名飼養員:流浪東北的日與夜》等等。
2025-07-24
-
論受眾層面文學等敘事藝術的現實功用
一、長敘事藝術的體驗功能 本期欄目討論的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以文學為代表的敘事藝術,在今天對于讀者來說到底有什么現實功用? 前不久,在決定是否要“入坑”《博德之門3》這款游戲時,我曾遍尋知乎、B站、小紅書上的經驗分享,看這款游戲適不適合我。
2025-07-22
-
文學實驗、大眾文藝與人機協作
編者按 “文學新批評”今日推出邱田的《文學實驗、大眾文藝與人機協作》。
2025-07-22
-
內外之間:通向一種中國風景美學
風景(landscape)又譯“景觀”,本是極平常的美學對象,在當代西方理論語境中卻已成為復雜的存在。
2025-07-21
-
真善美與批評文風的重塑
文風不正的現象,古已有之,于今為烈。
2025-07-21
-
曾攀:AI重估學術
一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們在學術研究中不對AI保持足夠的開放性,那么將不可避免地失去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未來。
2025-07-17
-
最可貴的不是無限,是唯一
李壯(以下簡稱“問”): 先來一個經驗性的話題開篇。
2025-07-16
-
在思想的深流里,尋找人類與萬物和諧共生的無限可能
李青松:生態文學作家 劉華杰: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物學者 沈念:湖南省作協副主席、《湖南文學》主編 阿霞:內蒙古文學雜志社社長、《草原》雜志主編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當代作家開始基于現代文明觀念自覺反思生態問題,經過30余年來的創作實踐與不斷探索,中國當代生態文學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不同體裁的代表性作品相繼涌現。
2025-07-15
-
走出寫作的“舒適區”
暌違多年,知名作家捧出長篇新作,卻給人似曾相識之感。
2025-07-10
-
話語時尚與文學公共生活中的“人文”匱乏
時尚和追求交流的語言相反,它玩弄交流,把交流變為一種無信息的意指,一種無目的的賭注。
2025-07-10
-
我們必須與大地血脈相連
縱觀藝術史的發展長河,藝術總是和技術的變革相互糾纏牽絆。
2025-07-09
-
新大眾文藝的“兩個傳統”與文藝介入生活的新方式
編者按 “文學新批評”今日推出王翠艷的《新大眾文藝的“兩個傳統”與文藝介入生活的新方式》。
2025-07-08
-
當前文學批評需要更“單純”一點
當前批評實踐中普遍存在的知識信息堆砌、概念術語炫技、理論方法濫用等現象,已非簡單的學術風格問題,而折射出批評主體性不斷削弱的危機。
2025-07-07
-
談論創意寫作,不能忘了本土資源與經驗
創意寫作不是只有美國模式 談到創意寫作,我們很自然想到愛荷華大學,想到哥譚作家工作坊,想到弗蘭納里·奧康納、雷蒙德·卡佛、哈金等,也會想到影響我們對創意寫作認知的一系列專著、教材,比如《大象教學——1880年代以來的美國創意寫作史》《創意寫作的興起:戰后美國小說的“系統時代”》《作為學術科目的創意寫作研究》等等。
2025-07-07
-
“不培養作家的中文系”要培養怎樣的人?
編者按:2024年,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上海高校學者共同發起了“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學教育”系列活動工作坊。
2025-07-03
-
數字時代如何讓傳統“活”在當下
當一位抖音用戶以說唱演繹《離騷》,當B站UP主用動漫解讀《紅樓夢》,當《唐詩三百首》被改編成互動游戲,我們不得不承認:古典文學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傳播革命。
2025-07-02
-
如何理解李長之所說的“批評家精神”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批評史上,李長之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
2025-07-01
-
長篇寫作不僅“費力”,而且“不討好”
羅曼·羅蘭曾在《約翰·克利斯朵夫》第七卷序言中說:“在我看來,《約翰·克利斯朵夫》始終就像是一條長河。
2025-06-30
-
非虛構的“求真”與“務實”
楊素秋: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副教授 曹霞: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 霍俊明:《詩刊》副主編 洪治綱: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王彬彬: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學者陸續譯介“非虛構”文學相關概念,并討論以“非虛構”的方式研究中國文學的可能。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