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做自媒體博主有內情,也有困境
當下,越來越多的作家涌向自媒體平臺成為一名博主,開啟一種以“文學”為主題的“表演”。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從文學發展的趨勢來看,傳統文學在傳播層面面臨現實困境,傳播效率落后于其他的新媒介形式。面對這一趨勢,一些作家主動從幕后走到臺前,通過新的媒介形式,展現自己的文學生活,提升自己的曝光度。與此同時,文學出版也進入“寒冬”,流量成為許多出版機構的生存法則。由于文學作品本身很難直接吸引流量,出版社便把希望寄托在作者身上,把作者是否擁有自媒體賬號、賬號的粉絲數量和活躍程度等,當作是否出版其書的重要考量之一。即便是知名作家,出版社也會建議他們開設自媒體賬號,或者配合拍攝宣傳視頻,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為了將作家的流量轉化為圖書的銷量。
早在博客和微博時代,作家就開始參與到新媒體中,但當時還以文字發表為主。如今的自媒體平臺集合了文字、圖像、視頻、直播等多種媒介,這也對作家提出了更高的挑戰。他們不斷摸索,想要找到自己的風格。有些作家喜歡展現風趣幽默的性格和智慧的光芒;有些作家喜歡分享生活的美好,散發知性的氣質;還有些作家會刻意呈現出一種和作品風格大相徑庭的反差感,讓讀者高呼:“原來你是這樣的人!”
在自媒體上,作家同樣需要打造自己的人設,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導師系”人設。一些年紀較大、資歷較深的知名作家,抱著想要和年輕人聊聊的心態開設了自媒體賬號。莫言在公眾號上不光分享創作信息、人生感悟和一些作品片段,也會特地討論年輕人感興趣的話題,用自己的專屬表情包和年輕人拉近距離。馮唐則利用短視頻的形式,把成功經驗灌輸給年輕人,教導他們該如何生活,只是他精英的姿態和說教方式會讓人忽視他的作家身份。
“養成系”人設。這類賬號多是初出茅廬的青年作家,他們會在上面分享自己闖蕩文學圈的經驗。“90后”作家李世成在小紅書上擁有3.7萬粉絲,他通過不斷在小紅書分享創作和投稿經驗、作品發表情況、稿費金額以及與編輯的交流截圖,展現出一個文學“素人”在文學圈的成長歷程,鼓舞了許多文學愛好者。還有青年作家龔萬瑩,她在帖子中分享自己從外企辭職后全職寫作的故事,談自己在北京師范大學和魯迅文學院合辦作家班讀書的經歷,記錄第一次發表作品、小說被經紀人簽約、出版小說集、獲獎……每一個收獲和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都被龔萬瑩記錄下來分享在自媒體平臺上。這些青年作家的自媒體內容貼近了中國文學青年們的愿望,即如何一步一步成為文壇新秀、通過文學創作“安身立命”,自然可以吸引想要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年輕人關注。
“鄰家少女系”人設。一批年輕漂亮的“90后”“00后”女作家在社交媒體上開設賬號,以圖片或vlog的形式分享日常生活,帖子里她們的生活一派歲月靜好的模樣,不是去旅游就是在書房里聊文學。小貓小狗也是她們視頻里的重要角色,還有不少人都會抱著小貓小狗拍視頻、談文學。
“打工系”人設。一些全職網絡作家會在自媒體平臺分享每天碼字的過程,標題一般是“月入三萬‘90后’全職網文作者的日常打工vlog”。他們的創作頗有一種儀式感,正襟危坐,面前是多臺顯示器、機械鍵盤和一些富有情趣的裝飾擺件。舒緩的音樂和劈里啪啦的鍵盤敲擊聲,完全破除了作家創作的神秘感,展示了一種流水線上的文學生產。“打工”這個詞也很好地詮釋了他們和文學網站的關系。
還有一些作家博主的目標明確,開設賬號就是為了宣傳自己、推廣自己的新書,他們不僅在自媒體上發布各種關于自己的信息,還會對自己的發表、閱讀和獲獎情況進行年終盤點,為做當代文學研究的人提供了現成的資料。
前些年,作家博主還能獲得一定的關注,因為人們對于“作家”這個職業有著天然的崇拜和好奇。可隨著新大眾文藝的興起,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這個職業就變得尋常起來。到如今,作家的自媒體之路已經不再是一條成功的捷徑。越來越多的作家開設自媒體賬號,卻沒有一個算得上真正出圈的。這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過去大眾對文學的接受是從作品到作家,余華、蘇童真情流露的視頻片段之所以能出圈,是因為作者本人和他們膾炙人口的作品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們先閱讀過作品,再通過節目了解背后的創作者,然后感嘆兩者的統一或是反差。而現在文學的傳播模式是從作家到作品,人們并沒有閱讀過任何作品,只看到作家在自媒體上的夸夸其談,再決定是否買書,無法把人和作品進行重疊,導致一種割裂狀態。
其次,作家們雖然源源不斷提供新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其實與人們的生活關聯性不大,既不是某種有用的知識,也不是某種獨到的見解,不過是被人復述了一遍又一遍的常識。在講述常識上,作家的口才和設計感有時比不過專業博主。還有一些作家即便是在公共平臺上,依然處于“自說自話”狀態,分享的永遠是發表了哪些作品、取得哪些成就、近期看了哪些書,很難看到一個作家的困惑和對世界的思考,而這本該是他們創作的原點。
當下的作家博主越來越缺乏一種“活人感”。我曾經在《青年作家的形象呈現與人設建構》一文里分析過青年作家的媒介形象演變過程,從早期拍攝藝術照片,到博客、微博時代打造人設,再到自媒體時代制造“文學事件”,這些都在試圖將文學作品與作家形象掛鉤,以引起讀者共鳴。我曾經分析過的作家賬號,雖然形式各異,但都透露著一股生動氣息,也能看出作家鮮明的性格。而現在作家的自媒體賬號,變成一種流水線上的文化生產,并趨于保守。知名作家就是把長視頻碎片化,用自己照片和碩大字體的標題做封面,灌輸人生道理;青年作家多是在書房里抱著動物朗讀經典片段,然后分享幾句感悟;網絡作家就是直播碼字,把機械鍵盤敲得噼里啪啦響。
人們逐漸發現,有些作家投身自媒體并非全然為了提升文學的網絡熱度,而是有著商業考量。一些年輕作家開設自媒體是為了積累名聲,也有人售賣一些寫作課程或提供改稿服務。知名作家開設自媒體背后多是有商業機構進行推動,運作模式就是出版社和作家負責提供內容,平臺負責制作和運營。那些看起來光鮮的數據,其實有著專門流量的扶植。這些知名作家的自媒體賬號只在新書宣發期更新,把已經拍攝好的素材剪輯成一個個片段,大部分時間都面臨著停更的局面。我們所期盼的作家對人生和創作經驗的分享,其實只是為了宣傳新書的附贈品,最終指向的仍是消費。
在自媒體時代,一些作家博主還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流量焦慮癥。過去,他們封閉在小圈子里,把缺乏關注當作“文學純度”的證明。如今當他們面向公眾時,又無比在乎直播間觀看人數、平臺粉絲數、視頻點擊數等數據,卻往往對書的銷量避而不談。當他們看到自己精心策劃的內容沒能成為爆款,一個圈內默默無聞的作家卻收獲巨大關注時,或許還會感到煩悶,殊不知這背后都是資本的一份力量。作家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與流量較勁上,留給文學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少。
自媒體平臺上不能缺少作家,但我理想中的作家博主,是能坦誠分享自己的創作困惑與所面臨的危機的人。這些問題有可能是一個群體共同面對的問題,他把問題拋出來,帶領著大家共同探索解決的方案;他能借助自媒體搭建起一個交流的平臺,讓大家把他當作可以信賴和傾訴的朋友;他還能通過自媒體這個生動的田野現場,來獲取更多元的社會認知,為創作積累素材。表達困惑、分享交流、進行觀察,這才是自媒體真正能對創作發揮作用的地方,而不再是一種枯燥乏味的“文學表演”。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文學所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