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景、行動域與意義表征——劉醒龍《聽漏》空間敘事論略
一 繼《蟠虺》之后,劉醒龍“青銅重器系列”的第二部《聽漏》(1)面世了。
2025-09-10
-
“新山鄉巨變”中普通人的精神成長史
馬金蓮七十余萬字的長篇小說《親愛的人們》在體量上厚重而遼闊。
2025-09-10
-
實地踏勘前提下的文化抗戰書寫——關于《綠色的火焰》
2025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2025-09-10
-
幽藍之境的生命風景——雷默《水手》論札
雷默在寫作《水手》(人民文學出版社2025年出版)時“曾試圖用不同的顏色來結構這部長篇,而來自太平洋深處的迷人氣息確實一直縈繞在我周圍,這是一種神秘莫測又令人心馳神往的氛圍”,雖然小說并未如此呈現,但對色彩的敏感還是保留了下來,比如小說第一章“幽藍”賦予大海更深沉、玄遠、神秘和悲郁的氣質,也符合主人公在橫跨太平洋的兩年漂泊中所領略到的別樣人生況味。
2025-09-10
-
“非家”中的女人們——讀大水《鋒面》《流水線》
在小說藝術中,時間與空間構成了敘事的基本維度。
2025-09-10
-
宋明煒:AI時代的科幻、詩歌與呼吸
一、挑戰 因為過去二十年都熱衷于閱讀(以及研究)科幻——或因為五六歲時就看過美國科幻片《未來世界》(Future World),其后沉迷于日本動漫《鐵臂阿童木》,像人工智能這樣的概念,對于我來說從來都不陌生。
2025-09-10
-
拓寬國際視野 書寫人性光輝
長篇小說《到中國去》以多線交織的敘事,講述羅森、理查德醫生在德國納粹的迫害下被中國接納庇護,并且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革命歷程與壯闊人生。
2025-09-10
-
展現詩人開放型的文化人格
霍俊明的《九葉傳》融詩歌史研究與文學傳記于一體,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九葉詩派”的研究進行獨具個性的拓展與推進,有著歷史重寫的重要意義。
2025-09-10
-
以文學筆墨為師者畫像
尊師重教是我們的優良傳統。
2025-09-10
-
中國文學何以“現代”——評《現代的形成與拓路——百年中國文學與當代文化建設》
新世紀以來,陳曉明一直致力于中國當代文學歷史的敘述自洽。
2025-09-10
-
一面永遠不朽的歷史明鏡——重溫老舍長篇小說《四世同堂》
關于《四世同堂》,老舍說:“我自己非常喜歡這部小說,因為它是我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書。
2025-09-10
-
散文研究的執著——讀王必勝《矮紙閑草》
當今,畢其功于一役,專注研究散文創作與理論的人不多。
2025-09-10
-
“以冷寫熱”的生命之書——評《我深愛著的涼薄人間》
“涼薄”常被用來形容世態炎涼或人情寡淡,但在黎凜的詩集《我深愛著的涼薄人間》中,這個詞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
2025-09-09
-
月亮為什么會失眠——評《失眠的月亮》
《失眠的月亮》是作家時曉發表在《十月》2025年第3期上的一個短篇小說。
2025-09-09
-
一位文學評論家的“修辭立其誠”
一連幾天,我都在閱讀河北作家劉江濱新出的文學評論集《且聽穿林打葉聲》,激賞與回味之余,頻現于腦際的,是《易傳·文言》里的“修辭立其誠”。
2025-09-08
-
自戀、自強與自救——談談和文學有關的“我”
一、自 戀 依我之見,以文學為業者,多少都有點“自戀”。
2025-09-08
-
北方左翼文學青年的救亡史詩
北方左翼作家聯盟(后文簡稱“北方左聯”)的文學實踐與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抗戰救亡運動同頻共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進步文藝刊物和報紙副刊扮演了重要角色。
2025-09-08
-
又見短句——讀惠憶近作兩篇
近幾天讀完惠憶的小說《大數據愛情》和《淤青》,突然冒出一句話:又見短句!湊巧這句話同樣是短句!十多年前,筆者寫過一篇文章,題名《阿城的短句》。
2025-09-07
-
《巴克圖往事》:用小說解開邊城的歷史密碼
古爾圖長篇小說《巴克圖往事》是一部反映新中國成立前夕邊境小城——新疆塔城各族人民在內憂外患的大動蕩中求生存、謀發展、在不斷抗爭中追求美好生活的長篇小說。
2025-09-07
-
從滬上煙火叩響歷史脈搏——讀《報人本色——周瑞金傳》
老報人周瑞金,以上世紀90年代初策劃“皇甫平”評論著稱。
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