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清華:一蓑煙雨,萬縷詩思——《一蓑煙雨》閱讀筆記
60歲以后的梁平在想什么呢?這是我以往經常暗自追問的問題。
2025-09-18
-
開明書店“以刊帶書”的啟示
20世紀20年代,章錫琛在同道中人的支持下創辦了開明書店。
2025-09-18
-
《天下良田》:譜寫悠揚的田野之歌
河南周口作家柳岸的長篇小說《天下良田》,將筆觸聚焦波瀾壯闊的農業現代化進程,以50多萬字的篇幅深情描繪中原大地萬畝糧田、風吹麥浪的美好畫卷,講述基層干部精耕細作責任田與良心田、農民群眾的生活發生巨變的故事,以文學的樣式為時代變革交上一份答卷。
2025-09-18
-
父親衣襟上的塵土依然在閃光——《背影》百年的文學啟示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寫于1925年10月,原載于當年11月22日《文學周報》第200期。
2025-09-18
-
《入戲》:走進“人戲合一”的生命狀態
《入戲》的編輯過程,于我而言,是一場漫長而深刻的洗禮。
2025-09-18
-
“報告”與“文學”的生動互文
包松林報告文學《筑夢路上——無錫地鐵發展紀實》以江蘇省無錫市的地鐵建設歷程為描述對象,充滿縱深感、廣域度和史詩性,呈現出以無錫地鐵建設為代表的中國地鐵60年發展歷程的甘苦,由此描繪出一幅中國式城市化和現代化狂飆突進的絢爛畫卷。
2025-09-18
-
見性、見心、見情、見真——評楊獻平《中年紀》
楊獻平的散文特質是見性、見心、見情、見真,翻開《中年紀》,西北風裹挾著黃沙撲面而來,這是巴丹吉林沙漠賦予他的精神胎記。
2025-09-18
-
凸顯文學研究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的獨特作用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多元互動不斷深化的當下,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既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議題,也是文化戰略部署的核心環節。
2025-09-18
-
少年的水鄉與成年的江湖
從人文地理的角度看,長江中下游至少有兩種典型的“水鄉”。
2025-09-16
-
《要有光》——給自己的糖果
從現代文學中魯迅發出救救孩子的那聲呼喊開始,少年(孩子)一直都是現當代文學中重要的敘事對象。
2025-09-16
-
姜濤:把“新詩”放回它發生的歷史之中
1935年夏,在完成《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的編選工作之后,朱自清寫下的一則“選詩雜記”,常為后來的研究者引述: 我們現在編選第一期的詩,大半由于歷史的興趣:我們要看看我們啟蒙期詩人努力的痕跡。
2025-09-16
-
宗仁發:要寫出具有“發明性”的小說
說老實話,現在找到一篇小說讓你忘記“職業讀者”的身份讀下去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兒。
2025-09-16
-
徐威:重復敘事與困境言說
2024年的2月,我收到李木一寄來的長篇小說《大明龍州土司》。
2025-09-16
-
郝慶軍印象記:洞觀世情
郝慶軍有三個身份:一是干部,他在文化領域從事文藝管理工作,干過雜志主編、出版社社長,也負責過具體的部門,不僅如此,在進京之前,他在鄉鎮、縣里等多個崗位工作過,是少有的有長期基層經驗的干部;二是學者,他辭去記者職務,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讀現代文學博士,專心研究魯迅雜文這種現代文學最硬核的題目,他讀博時屬于大齡青年,拖家帶口,實屬不易;三是小說家,工作之余,慶軍喜歡寫小說,通過文學來寫時代、寫世情、寫人心,充分發揮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廣博的職業見聞的作用。
2025-09-16
-
自敘與自愈——評張君怡《救貓咪》
我記得發小有一只在我懷里待了一剎就跳脫的貓,它大概長得很像《救貓咪》里的凡高,離開在書里的三只貓去世那年。
2025-09-15
-
文學之美與史學之審慎——讀成長《漢之季:諸葛亮身后的三國》
成長的新作《漢之季:諸葛亮身后的三國》選取了三國歷史中較為冷門的“后三國”作為敘述主體,從選題上就顯得不同凡響。
2025-09-15
-
《龍鳳歌》與鄉村精神世界
《龍鳳歌》作為胡學文的最新作品,展現出了其創作生涯中顯著的“變”。
2025-09-15
-
《古畫照相館》:被丹青定格的文明史
《都城紀勝》中說:“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許戾家。
2025-09-15
-
把歷史的經驗凝成智慧:懷念許倬云先生
許倬云先生8月4日逝世的消息傳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過去十來年從先生學習,受先生教誨的往事歷歷在目,卻不知該從何說起。
2025-09-15
-
光從何處來?——梁鴻《要有光》閱讀筆記
梁鴻非虛構新作《要有光》,關注中國青少年的心理創傷與重建。
202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