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征程:馬識途的抗戰記憶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同時也是有“中國當代文壇常青樹”之稱的馬識途先生110周年誕辰。
2025-09-07
-
《生死危城》的文本造形
某種意義上,非虛構是一種權宜之計的命名,否定式,而且寬泛得仿佛沒有外延與邊界,每一個有志于非虛構創作的作家,必須用自己的探索和實踐進行肯定式的形式構建。
2025-09-07
-
克蘇魯的“不可名狀”與詩的“可感之途”——評倪湛舸詩集《銅與糖》
20世紀初,H.P.洛夫克拉夫特在打字機上給《克蘇魯的呼喚》開篇時,肯定無法料到,這個“不可名狀、不可理喻”的舊日支配者,近百年后會成為倪湛舸用詩歌叩問存在的獨特象征。
2025-09-07
-
長篇小說《相聲演義》:為曲藝藝人群體畫像
藝人群體與文學藝術的深度關聯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國故事”,實在是一個極為豐富且誘人的寫作課題。
2025-09-07
-
《現代的形成與拓路》:當代性與敞開的“百年中國文學”
如何從整體上評價近百年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這是文學史難題,更是理論難題。
2025-09-06
-
《招投標》:財富疲倦與靈性覺醒
“富,人之所欲也。
2025-09-05
-
細讀與重讀的意義——讀劉照華《紅色經典的時代之問》
《紅色經典的時代之問:對13部文學作品的文本細讀》是劉照華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十七年文學”時期紅色經典的文本細讀之作,更是以當下立場對13部作品“經典性”展開的重讀與再估。
2025-09-05
-
麥維欣《嫲嫲》:粵味鄉愁的時代慰藉
親情是文學創作永恒的母題,許多名家佳作珠玉在前,后輩作者在立意構思上很難有所突破。
2025-09-05
-
抗戰詩歌是中華民族氣節之歌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2025-09-05
-
在對話中打開蘇州故事
從陸文夫的《小巷深處》到范小青的《褲襠巷風流記》,再到網絡作家大米的《小巷人家》,蘇州之變與不變悉數呈現在不同作家的小巷書寫之中。
2025-09-05
-
貼近大地的同時背負著潔白的蒲公英——讀詩集《黑與白》
黑小白是個高產詩人,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諸多因素影響著詩人的心境和執著,阻礙著詩人的創作,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許多優秀的詩歌創作者由于無法堅持而半路放棄。
2025-09-04
-
當普通人重拾思想之光——從《一句頂一萬句》《一日三秋》等看劉震云作品中小人物的精神形象再造
引 言 在為周慧散文集《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寫“編后記”時,詩人黃燦然提到:“俄國小說家,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到高爾基,他們的厲害之處是,在他們筆下,哪怕是一個看門人或流浪漢,也會凝望星空大段大段沉思人生的意義。
2025-09-04
-
名家談寫作 | 艾偉:小說的責任
人這個物種其實是觀念動物,是非常容易被觀念化的。
2025-09-04
-
《魚為什么活著》:魚幻化成形,樹沉默不語
相較于小說和詩歌寫作,散文寫作似乎更為殘忍。
2025-09-04
-
敘事學研究“聽覺轉向”浪潮中的新成果
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眼、耳、鼻、舌、身(皮膚)五種感覺器官攝取外界信息所形成的感覺材料,具有基礎性作用。
2025-09-04
-
謝有順:四十年后說“尋根”
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兩個最具藝術含量和研究價值的文學流派,一個是尋根文學,一個是先鋒文學。
2025-09-04
-
高原軍人精神與時代英雄史詩——評畢淑敏長篇小說《昆侖約定》
偉大時代呼喚與偉大時代相稱的優秀作品。
2025-09-04
-
“遍歷時空中一切可能性”的青年寫作
青年寫作屬于當下的熱門文學關鍵詞,是當代文學新生與活力繁榮態勢的重要體現。
2025-09-04
-
上海“日常敘事”之中的“宏大敘事”——關于夏商長篇小說《東岸紀事》
夏商的長篇小說《東岸紀事》最早發表在《收獲》長篇專號2012年春夏卷上。
2025-09-04
-
文學現場的使命與擔當——評江臘生《紅土地上的執著:新世紀江西文學創作論》
進入新世紀以來,得益于江西作家群體的筆耕不止,也受益于江西文學評論家的言傳不輟,江西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壇上逐漸發出了自己的光芒,注入了屬于贛地風情的活力。
2025-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