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壺中自有乾坤鏡——論《包漿》器物敘事對主體的塑造
人因器物而生發的無盡欲望與痛苦,是當代作家念茲在茲的一個創作主題。
2025-07-15
-
草原之魂在城市裂縫中重生——楊志軍《卓瑪日記》編輯手記
牧民的女兒卓瑪本以為自己會考上大學,走出草原,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但哥哥的逝去改變了她命運的軌跡。
2025-07-14
-
鄧安慶《家教》:逃離與凝視
從《柔軟的距離》到《暫別》,當代作家鄧安慶一直以標志性的誠摯、細膩之筆,書寫細碎生活中的悲喜人生,記錄著自己對平凡生活細致入微的體察和深刻的洞見。
2025-07-14
-
《詩人獨孤衛的十年》:成為一個詩人的可能
你是否幻想過成為一名詩人?是否幻想過與無數同好聚集在一起圍繞著詩歌暢快閑談?是否幻想過將紛亂的現實拋諸腦后只沉浸在浪漫的文字中?在東君的中篇新作《詩人獨孤衛的十年》中,一個浪漫的、徘徊著的詩人形象應運而生。
2025-07-14
-
孫靜怡:看臺風,是看一個猝不及防的時代
蔡崇達《看臺風的人》延續了一貫平地驚雷的風格。
2025-07-14
-
何平:今天為什么讀《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版本很多。
2025-07-14
-
具身抵抗與祛魅:人工智能前夜的民間神話
摘 要: 陳崇正《香蕉林密室》借陳大同之手,構建了一個以身體(子宮)為原點,層層疊置的三維時空系統:物理密室(原始意味)、心理密室(自我救贖)、歷史密室(現代性消解),用以對抗現代化進程、政治權力、機器物化。
2025-07-14
-
郁寶平:牢記編輯職責 練就匠人精神
當下,出版社時時刻刻都在強調書稿的編校質量,采取了各種培訓措施,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編輯們也在不懈地努力,但書稿中的差錯還是避免不了,有的還比較嚴重。
2025-07-14
-
何客:我怎么做起主題出版來
人與人的相遇往往有偶然性,人與書的相遇亦如此。
2025-07-14
-
《筑夢紅樓》:移步換景看紅樓
開卷有益、讀書百味,即便是百年間被無數次閱覽、鉆研、爭論的《紅樓夢》,在每個讀者眼中也紛呈了不同的意趣。
2025-07-13
-
理性與智慧之光照亮星辰大海
在科技浪潮洶涌澎湃的當下,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關鍵驅動力量,正以雷霆萬鈞之勢重塑著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的前行軌跡。
2025-07-13
-
月亮山下的“勇敢之歌”
列夫·托爾斯泰在談及文學(小說)的標準時列出的第一條即是,“越對生活有意義,小說的格就越高”。
2025-07-13
-
雷默:海洋秘境的敘事魅力
文學如果按領域分成陸地文學、海洋文學和深空文學,倒也未嘗不可。
2025-07-13
-
一份珍貴的歷史注解
《中國互聯網發展簡史》 謝新洲 石林等 著 東方出版中心 從1994年互聯網被引進中國至今,中國互聯網已走過了30余年的發展歷程。
2025-07-13
-
延安戲劇中的抗戰書寫(1935-1949)
引 言 延安戲劇作為中國革命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與空間地域下誕生并發展起來的文藝樣式。
2025-07-12
-
浦東的懷舊與鄉愁
從文學淵源關系看,夏商的小說與強調文學實驗,注重敘述技巧的先鋒文學關系密切。
2025-07-12
-
墻面:林白小像
在文學領域,尤其在思想上沒有被寵壞的作家,在亞洲文學的漫漫長夜里或許已經很少了。
2025-07-11
-
劉小波:對抗庸常的生活,抑或對抗命運
本期新力量欄目刊發的兩部小說《虞美人》和《二〇〇八年以前的某一天》(下文簡稱《某一天》),兩位作者,不同題材,彼此間依然有互相印照的地方。
2025-07-11
-
作為當代文學研究方法的“口述史”
口述史:從史學蔓延到文學資料學 一般而言,學界普遍將阿蘭·內文斯(Allan Nevins)1948年創建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中心視為現代口述史學(Oral History)誕生的標志性事件。
2025-07-11
-
東莞為何涌現這么多的新大眾文藝創作者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南來北往的人們紛紛涌入廣東,東莞作為前沿地帶,吸引超2億人陸續來此工作生活。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