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傳統文脈 拓批評新境——評賀仲明《文學的風景與思想的風致》
如何立足對中國文學傳統整體性的理解,研究中國新文學的發生與嬗變、探索我們時代的文學命運,是當今學界需要予以重視和回應的重要問題,也是具有建立當代文學本土批評話語自覺的學者的共同追求。賀仲明將對傳統文學精神的理解融入對當代文學的研究與批評中,《文學的風景與思想的風致》既延續了他對中國新文學與傳統文學精神關系問題的關切,也融入其對當前文學現象的新思考,為當代文學的本土批評話語建構貢獻了富有前瞻性和建設性的見解。
早在20世紀末,賀仲明就曾提出應當通過承續和發展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學精神,為中國新文學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20多年后,關于如何通過激活傳統文學精神,突破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缺乏主體性的局限,進而推動中國文學創作進入新的高峰,《文學的風景與思想的風致》有了更深入和具體的思考。
論著第一輯主要以宏觀視角對當代文學進行文脈溯源、現狀觀察和前景探尋,從理論的角度探討為何以及如何建構體現傳統文學精神、貼近當下文學現實的本土批評話語。其中,《介入現實 化為現實——對“中國古代文論現代轉化”的兩點思考》一篇談到古代文論的現代轉化需要應用于現實文學批評實踐當中,同時進行現代整理和改造,融入現代思想意識,才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同時,該書還肯定了當前一些青年作家借鑒中國傳統小說敘事藝術的做法,認為這類作品更富本土色彩、更易為讀者大眾認可和接受。
第二輯則立足文本細讀,以“真”“善”“美”作為文學作品價值判斷的要素,進行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該書認為應將傳統文學精神與現代意識相融會,內化為文學的良知與尺度。該書基于對中華傳統文學的現實精神、道德意識和獨特美學內涵的深刻理解,以“真”“善”“美”的創作精神作為評判作品價值的重要標準,并展開對具體作家作品思想、文化和審美價值的細致分析。比如,作者談到孫犁的創作具有“美善相生”的審美品格,這種審美品格是中國傳統美學現代化的結果。在討論劉震云新世紀以來的文學創作時,作者認為其采用“中國故事”的講述方式真實呈現“現實生活世界”和“民族大眾心理世界”,重新煥發了中國傳統故事小說的生命力。對遲子建小說的論述,則提到其小說創作最重要的創造性貢獻是對中國浪漫抒情傳統的當代傳承和本土表達。
“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我們時代正熱切呼喚與時俱進的當代文學本土批評話語。《文學的風景與思想的風致》融匯了中國傳統文學精神與現代思想,為推進中國當代文學本土批評話語的建構、推動中國文學創作和批評的創新性發展,貢獻了富有啟發性的思考。
(作者系暨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