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的水鄉與成年的江湖
從人文地理的角度看,長江中下游至少有兩種典型的“水鄉”。
2025-09-16
-
《要有光》——給自己的糖果
從現代文學中魯迅發出救救孩子的那聲呼喊開始,少年(孩子)一直都是現當代文學中重要的敘事對象。
2025-09-16
-
姜濤:把“新詩”放回它發生的歷史之中
1935年夏,在完成《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的編選工作之后,朱自清寫下的一則“選詩雜記”,常為后來的研究者引述: 我們現在編選第一期的詩,大半由于歷史的興趣:我們要看看我們啟蒙期詩人努力的痕跡。
2025-09-16
-
宗仁發:要寫出具有“發明性”的小說
說老實話,現在找到一篇小說讓你忘記“職業讀者”的身份讀下去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兒。
2025-09-16
-
徐威:重復敘事與困境言說
2024年的2月,我收到李木一寄來的長篇小說《大明龍州土司》。
2025-09-16
-
郝慶軍印象記:洞觀世情
郝慶軍有三個身份:一是干部,他在文化領域從事文藝管理工作,干過雜志主編、出版社社長,也負責過具體的部門,不僅如此,在進京之前,他在鄉鎮、縣里等多個崗位工作過,是少有的有長期基層經驗的干部;二是學者,他辭去記者職務,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讀現代文學博士,專心研究魯迅雜文這種現代文學最硬核的題目,他讀博時屬于大齡青年,拖家帶口,實屬不易;三是小說家,工作之余,慶軍喜歡寫小說,通過文學來寫時代、寫世情、寫人心,充分發揮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廣博的職業見聞的作用。
2025-09-16
-
自敘與自愈——評張君怡《救貓咪》
我記得發小有一只在我懷里待了一剎就跳脫的貓,它大概長得很像《救貓咪》里的凡高,離開在書里的三只貓去世那年。
2025-09-15
-
文學之美與史學之審慎——讀成長《漢之季:諸葛亮身后的三國》
成長的新作《漢之季:諸葛亮身后的三國》選取了三國歷史中較為冷門的“后三國”作為敘述主體,從選題上就顯得不同凡響。
2025-09-15
-
《龍鳳歌》與鄉村精神世界
《龍鳳歌》作為胡學文的最新作品,展現出了其創作生涯中顯著的“變”。
2025-09-15
-
《古畫照相館》:被丹青定格的文明史
《都城紀勝》中說:“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許戾家。
2025-09-15
-
把歷史的經驗凝成智慧:懷念許倬云先生
許倬云先生8月4日逝世的消息傳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過去十來年從先生學習,受先生教誨的往事歷歷在目,卻不知該從何說起。
2025-09-15
-
光從何處來?——梁鴻《要有光》閱讀筆記
梁鴻非虛構新作《要有光》,關注中國青少年的心理創傷與重建。
2025-09-14
-
師傅的輝煌——評武歆工業題材小說《師傅》
人們都熟知,古老的鐵匠打鐵離不開大錘和小錘。
2025-09-14
-
吳思敬:《百年新詩學案》總序
中國新詩已走過了百年的歷程。
2025-09-14
-
錯位、反諷與荒誕:一個故事的多副面孔
讀小說《我們的寵物》,熟悉作家陳昌平的讀者可能會聯想到他的小說《教授與狗》《大閘蟹》《克里斯蒂娜》等等,上演的都是一出出悲喜劇。
2025-09-14
-
“軟科幻”敘事進擊現實難題——評張翎《種植記憶》
如果失去記憶,我們還是我們自己嗎?如果記憶可以“移植”,我們又該怎樣接納過去? 海外華文作家、編劇張翎的最新長篇小說《種植記憶》,聚焦前沿科技和人機接口展開敘事,圍繞受傷女孩“種植記憶”后的心理恐懼和所面臨的情感沖突,創意敘事與文化探尋有機結合,創傷修復與倫理難題錯綜交織,不啻于一部探尋生命認知和精神重構的心靈之作和創新之書,觸動現代人重新審視互聯網時代個體的境遇和困境。
2025-09-14
-
“我不輕易贊美”——谷禾詩集《泥沼之子》讀札
人到中年,詩人會越來越成為某種綜合體。
2025-09-14
-
語言的寓言與敘事的星叢——論李洱《超低空飛行:同時代人的寫作》的對話詩學
語言的寓言與敘事的星叢 ——論李洱《超低空飛行:同時代人的寫作》的對話詩學 梁塵 (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摘要: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界具有深刻哲思穿透力與獨特文體意識的作家,李洱的《超低空飛行:同時代人的寫作》不僅是一部文學評論集,更是一場語言的實驗與敘事的探險。
2025-09-13
-
漫長的告別——關于趙雨中篇小說《橋頭嚴》
當一個作家開始敘寫童年與故鄉,那往往是他探索建立自己寫作根據地的開端。
2025-09-12
-
愛在語言止步處——讀韓東《寵子》
“打噴嚏”本是狗狗情緒激動時的自然生理反應,在韓東的短篇小說《寵子》中,這一細節不僅構成了推動敘事的關鍵轉折,也是一個超越物種界限的“情動”(affect)瞬間。
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