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時代,你有沒有被網絡困???
“精神內耗”是2022年互聯網的熱詞。
2023-08-21
-
作為“非文化”的短視頻
短視頻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型視頻形態,它既構成一種媒介景觀,也在海量用戶的深度參與之中形成契合時代自身結構的敘事形式和美學特征。
2023-08-21
-
ChatGPT語境下的青年寫作者觀察
與其他代際的作家相比,青年作家還沒有來得及對自身經驗進行有效處理,就面臨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沖擊。
2023-08-19
-
寧肯:一個人的現場——小說的八個問題
一 空間 1.共時與歷時 我同意結構主義觀點:一個文化意義是透過相互間的關系也就是結構即空間被表達出來。
2023-08-16
-
楊靜南:小說及其背后的視角
1 在貌似淺顯易讀的長篇《布魯克林》里,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塑造了十來個各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描繪最細膩也最為突出的當然是這部書的女主人公艾麗絲。
2023-08-11
-
中國文學正在迎來一場新的變革
“三十年一小變,百年一中變”的歷史規律,基本上構成了中國文化之心法 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從天文和地理——宇宙——演變的角度講了天道運行的規律,結合以往的大事件論及天道對人道和歷史的影響,總結出“天人之際”的規律。
2023-08-11
-
媒介融合時代,文學的“出圈”
■今天,文學不僅不再局限于純文學,也不再是靜態的客體對象或文本結構,而是媒介融合時代的動態事件,甚至有著比以往更加豐富包容的形態 ■過度泛濫的短視頻會讓文學的傳播局限于碎片化的方式,并有可能曲解作家作品的原意,也不利于培養受眾的專注度和對問題的深度思考,這個是需要警惕的 一 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創作與文學活動已悄然發生變化。
2023-08-10
-
經典代讀短視頻的利弊得失
自媒體時代的文學經典傳承,之所以值得重視,來自于這樣一個預判,即在自媒體時代,對文學經典的閱讀習慣、閱讀方法和閱讀心情都出現了新變化。
2023-08-09
-
文學經典的動態生成與新媒體重塑
文學即人學,人類的共同經驗以語言藝術的形式凝成文學經典并得以代代相傳。
2023-08-09
-
傅其林:論文學闡釋的悖論
趙毅衡在《“新批評”文集》的《引言》中指出,新批評形成了具有矛盾性的辯證詩學觀。
2023-08-06
-
重勘文本,還是重建批評?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重寫文學史”“再解讀”“重返八十年代”等學術思潮,從不同側面進入正在成型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對當代作家作品進行重新解讀、評價,構成了對當代文學史的補充與修正。
2023-08-04
-
青年寫作帶來新的文學氣息
盡管文學的主題是永恒的,但是文學的表現在更為年輕作者的筆下,理當有新的呈現、新的側重和新的感知,這也是文學書寫的魅力所在。
2023-08-02
-
影視作品背后的“文學之美”
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火了。
2023-08-02
-
什么是今天的“創意寫作”?
創意寫作是否等同于文學寫作,寫作的創意性是否等同于文學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面對今天無限而具體的寫作需要提供形式與內容上的,比如跨文體、跨形態、跨業態等的“適切”“有價值”的支持。
2023-07-29
-
創意寫作的分化:選擇“游牧”還是“農耕”?
無論培養的是“在固定園地上耕耘的農夫”,還是“在廣袤原野騎馬闖蕩的游牧者”,這兩個實踐路徑都是當下中國式創意寫作的有效探索。
關鍵詞:  創意寫作中國大學創意寫作聯盟2023-07-29
-
作家打造人設,是否有助文學走向大眾?
近年,作家越來越多地在公開場合露面,積極投身于自我形象的塑造中,除了參加讀書沙龍、講座、朗誦等與文學相關的活動,還參與錄制綜藝節目和直播、脫口秀等網絡節目。
2023-07-26
-
張鴻:說說改稿
這一陣子,是我和《廣州文藝》這幾年來最忙碌的,看稿、改稿、讀書、研討、新書分享、評獎、頒獎……生機勃勃。
2023-07-26
-
當代詩詞創作:創造一片不同尋常的風景
編者的話 談到“詩詞”,一般來說有兩個指向:一是傳統詩詞經典,如《詩經》、李杜詩、蘇辛詞等;二是五四以來的現當代詩詞創作,有時候特指當代(甚至是當下活躍著的)詩詞寫作者創造出來的新文本,后者常被稱為“當代詩詞”。
2023-07-24
-
報告文學能寫短一點嗎
不知起于何時,報告文學寫得越來越長,出的書也越來越厚,越來越漂亮。
2023-07-20
-
存在一種令人愉悅的“文學性”嗎
文學的泛化是從作品中心轉向文化中心,這種“文學性”的蔓延,使“文學”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宏大概念,既取消了文學的獨立性和唯一性,也阻斷了文學在想象世界里的可能性。
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