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翔:工業化,還是去工業化——現代化在 1980
20世紀80年代,所謂“改革文學”,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2024-04-17
-
石磊:何謂“深入生活”
作為“十七年文藝的一個核心原則”的“深入生活”,新時期以來已近乎老生常談,甚至被賦予某種負面意義。
2024-04-17
-
創意寫作在當代文學教育中的可能形式與實踐途徑
文學教育在當代文學生態中有著基元性地位,這是因為文學教育既培養文學讀者,也培養作家,還培養文學教育工作者。
2024-04-17
-
認識把握新時代文藝的突出特征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回答了文藝工作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問題。
2024-04-17
-
AI時代的文藝如何在變革中創新
2024年是武俠雙杰金庸和梁羽生誕辰百年。
2024-04-17
-
在新時代新征程開拓文藝新境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
2024-04-16
-
構建新時代“文以載道”的文教傳統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2024-04-16
-
在場、及物與靈光:文學性若干特征辨識
關于文學性問題的探討與爭議由來已久,若干對立的闡述范疇應運而生。
2024-04-15
-
文藝批評的個性化與公共性
數媒時代文藝媒介化轉型,使得文藝創作、文藝傳播和文藝接受(批評)諸環節都呈現出不同于以往“前融媒時代”文藝的新特點和新格局。
2024-04-15
-
文體的創造是文學批評的重要任務
當代的文學批評,最重要的功能當然是對于文學作品的鑒賞、分析和闡釋。
2024-04-15
-
如何真正地閱讀、理解和評論文學作品?
“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在2024年被再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是 “全民閱讀”連續11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2024-04-12
-
楊丹丹:AI寫作與若干文學基本問題的反思
AI寫作機器的多樣、文本的豐富和研究的流行[1]足以證明AI寫作已成為客觀事實,但學界對其仍保持謹慎態度,普遍懷疑它的文學性,進而整體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
2024-04-10
-
新生代學院派批評家關于文學批評的思考
編者按 對學院派批評的質疑和不滿早已有之,李靜認為與其重復批評的“危機”“缺席”“失語”等論調,不如先從調查做起,傾聽新生代學院派批評家的經驗與思考。
2024-04-09
-
新《詩刊》為何要發一篇“舊文章”
2024年,全新改版的《詩刊》首期重點刊發了《杜甫:集大成之時代與集大成之詩人》一文。
2024-04-08
-
觀看文學直播,為何不知不覺就下單
《人民文學》《收獲》相繼走進“與輝同行”直播間,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2024-04-03
-
“素人寫作”不等于“底層寫作”
如果評選近幾年的文學關鍵詞,“素人寫作”一定榜上有名。
2024-04-03
-
新媒介語境中重新審視“文學”范疇
新媒介時代如何看待文學的出路 早在改革開放伊始,美國學者阿爾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就被譯介到中國,成為暢銷書。
2024-04-03
-
文學批評如何融入中學語文教育
發現潛在讀者群 一位做語文教師的朋友,微信轉來一份高中語文試卷,說“你一定看看”。
2024-04-03
-
文學出圈與文學的內在發展
文學界談論破圈已有多年,很多作家、批評家、文學刊物的“破圈行動”也實踐了多年。
2024-03-29
-
“非虛構寫作”的當下困境及未來發展可能
編者按 “文學新批評”今日推出程惠子的《“非虛構寫作”的當下困境及未來發展可能》。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