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圖典》:中華文脈 古都脊梁
北京是有著3000余年建城史和800余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古都。
2024-12-18
-
由暢銷書《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引發的“事故”
在我的編輯生涯中,迄今為止市場表現最好的當屬引進版圖書、科幻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2024-12-18
-
“熬”了十七年
作為“大國通史叢書”之一的《法國通史》最近出版了。
2024-12-18
-
在高山上追尋崇高精神——評七堇年小說《火空海》
順著蜿蜒曲折的節理,最終我隨阿斗一同攀向最后一段繩距的盡頭。
2024-12-17
-
李曼靈:回望遠村,最圣潔的祈盼
在工業化時代下,機械化、陌生化城鎮文明瘋狂席卷,這也致使我們內心對遠方村落、舊時鄉土的回歸祈盼愈發強烈。
2024-12-17
-
樊迎春:寫作的教與學是為流水賦形
在近幾年參與高校創意寫作教學與研究的工作經歷中,面對學生對寫作的不同理解和他們各自的實踐,我時常陷入沉思,對一個初試寫作的人來說,天賦以外的訓練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尤其是在一切都以多元、不確定的面貌呈現的時代,寫作具有可教性與可學性嗎?不得不說,是學生在一步步給我答案。
2024-12-17
-
馬兵:“到蒼老之境,必有一種秀嫩之色”
仲尼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
2024-12-17
-
卡夫卡困境的別一種書寫——評萬之《尋找漢斯》
所謂卡夫卡困境,毫無疑問與作家那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城堡》有很大關系。
2024-12-17
-
超小規模的日常炸裂志——讀杜嶠《破鏡記》
一場溫和、悄然無聲的“炸裂”,一部精微、緩慢剝脫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2024-12-17
-
讀陳敬黎散文:尋找家鄉與文學的契合點
作為一位高產的知名小說作家,陳敬黎迄今為止創作的幾部長篇小說,均產生了一定社會影響。
2024-12-17
-
《同舟》:鄉村巨變下的新時代青年
《同舟》的原型是在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那里是作者忽培元的故鄉,作者通過描寫已有六百年歷史的同舟村近十年變化,故事以趙志強、馬志遠、忽沛東、吳文倩、段淑嫻、文燕等一群年輕人投身鄉村建設帶領全村人走向幸福的過程,展現出新時代青年不畏艱難險阻奮斗出來的美好畫卷。
2024-12-17
-
王彬彬:汪曾祺早期小說片論
汪曾祺1939年輾轉到達昆明,進入西南聯大,1940年便開始了小說創作。
2024-12-17
-
在絕望中復生——三部小說里的希望
阿根廷作家埃內斯托·薩瓦托曾經寫道:“人不僅是由失望鑄成的,而且也是由信念和希望鑄成的;不僅是由死亡鑄成的,也是由對生命的熱望鑄成的……幸運的是,人幾乎從來都不是理智的生靈,所以希望在災難中一次又一次地復生。
2024-12-17
-
古籍研究者的“序”與“常”——關于劉語晗《滎澤》
《尚書·禹貢》記載,黃河水沿古濟水溢出后聚積為滎澤,“滎波既潴”,與濟水息息相連,“其源來不窮”,“千里不能休”。
2024-12-17
-
臺風來襲,命途扭轉
海飛最新作品《臺風》是“迷霧海”罪案懸疑系列小說的開篇。
2024-12-17
-
《她·們》:以女性的詩意與溫潤共情“她們”
張映姝的詩集《她·們》由100首詩作所構成,它由女性詩人所書寫,書寫的對象全是女性,其中貫穿著與書寫對象心音共振的女性情感,是名副其實的女性詩歌。
2024-12-17
-
“筆耕組”的批評精神
在新時代的文化語境之下,回望1980年代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筆耕組”文學批評活動,萃取其文化批評精神,對促進新時代評論事業的發展具有啟迪意義。
2024-12-16
-
朱輝《萬川歸》:心河歸處尋生命
朱輝的長篇小說《萬川歸》巧妙運用多線敘事手法,深情而細膩地描繪了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的人生軌跡,追蹤主人公的個人命運在時代風云變幻中的波折起伏。
2024-12-16
-
呼喚“古老”文化,承托起中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藉由祖祖輩輩生存的聯結與千百年文化的傳承,中國,成就了我們共同的認同與信仰。
2024-12-15
-
《天路·慕生忠》:雪域高原上的筑路者
2024年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通車70周年,長篇紀實性文學著作《天路·慕生忠》應時出版,以紀實手法深情記敘了慕生忠將軍帶領大家在高寒缺氧、氣候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不畏艱險修筑青藏公路,勘察青藏鐵路沿線,建設格爾木的奮斗事跡。
20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