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羅琛:我所認識的張伯苓博士
譯者按 此文作者是我的波蘭祖母華羅琛(露存),西文名字Stéphanie Rosenthal。
2024-07-23
-
束沛德:做一個稱職的文學組織工作者
中國作家協會從它的前身——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簡稱“全國文協”)成立之日(1949年7月23日)算起,至今已走過了近75個春秋。
2024-07-22
-
“通心”:社會主義文學的開會書寫
作為一種特殊概念,“社會主義文學”通常指涉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這一特殊階段的文學歷史,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是它最一般的社會屬性。
2024-07-19
-
江南五圣敘事的身份類型與文本策略
文學史從來都是由不同人群建構的,其中充滿了身份權力、價值判斷和書寫傳統等。
2024-07-18
-
“避兵尚有桃源地”——吳宓在西南聯大蒙自分校
一、席不暇暖,抵達蒙自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在長沙瀏陽門外的圣經學院組建長沙臨時大學,但是文學院被安排到地處南岳衡山集賢峰下白龍潭附近的圣經學院分校(為避暑而設立)辦學。
2024-07-17
-
韋力:青山未老 書香尋古
古籍收藏圈流傳著很多關于韋力的傳說,見了真人才發現,大藏書家原是個幽默得出乎意料的“凡人”。
2024-07-16
-
張昌華:編事記愧
白云蒼狗。
2024-07-15
-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讀者維度的建構
艾布拉姆斯關于文學四要素(作品、藝術家、世界和欣賞者)的論斷[1],歷來被學界視為劃分文學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的重要參考之一。
2024-07-12
-
鍋包肉的東北往事
近來鍋包肉成為網議話題,吉林省吉林市組織舉辦鍋包肉大賽,并擬成立鍋包肉辦公室,讓這道東北名菜備受關注。
2024-07-11
-
相宜:從“山水”走向“抗戰”
1937年7月7日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中華兒女紛紛舉家遷移,為了堅定抗戰決心,為了保存民族血脈,為了中華文明的延續,背井離鄉的人們在漫漫逃難之路上,不斷向西,向南。
2024-07-10
-
未完成的“謝幕”:“晚期張愛玲”與《儒林外史》
張愛玲的文學創作受到中國古典小說的滋養,這是公認的事實。
2024-07-10
-
程小青&陸澹安:兩位偵探小說家的半世紀友情
陸澹安(1894—1980)早年以傳統文人底色融入上海中西融合的都市文化,創報紙雜志、寫偵探小說、開電影公司、改編評彈、辦學教書。
2024-07-08
-
君子豹變:論1943年葉圣陶五十初度
1941年,中共南方局在國統區組織策劃了聲勢浩大的“壽郭”活動,其目的正如周恩來所言:“為你做壽是一場意義重大的政治斗爭;為你舉行從事創作二十五周年紀念又是一場重大的文化斗爭。
2024-07-05
-
重讀《棋王》:泛文學及其當代接受問題
原標題:泛文學及其當代接受問題——重勘阿城《棋王》 一、知識譜系之外的泛文學 《棋王》是一篇幸運的作品,發表后不久,即在“文化熱”和迅速迭代更新的文學浪潮中被逐漸經典化,作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作之一進入到文學史敘述之中,并且不斷地被重讀。
2024-07-04
-
董曉:尷尬一代的讀書人——回憶我的父親董健
時間流逝得太快,父親已經走了五年了。
2024-07-03
-
肖復興:孫犁和鄉間的花
粉碎“四人幫”后,孫犁先生復出寫就的“耕堂十書”中,《秀露集》是第二本,書中文章創作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
2024-07-02
-
【溫故】六月,求諸己,藝術的秘密
編者的話 六月即將結束的時候,讀到作家馬伯庸的短文《藏書四不求》。
2024-07-01
-
汪曾祺:成為“中國氣派的現代主義者”
汪曾祺于20世紀40年代創作中表現出的現代主義傾向,及其更受重視的八九十年代創作中呈現的較之40年代創作的“斷然轉變”,素來是汪曾祺研究的一個重點。
2024-06-28
-
馬伯庸:藏書四不求
我從多年之前,就放棄了藏書這個愛好。
2024-06-28
-
紀念從維熙:長相思 永別離
從維熙與夫人鐘紫蘭的最后一張合影 2019年10月29日,晴。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