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佛教文化的特征
佛教源于印度,東漢時期傳入中原。
2018-04-16
-
做一個詩意的人
壹 不困于物,與萬物為一體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所謂“存天理,滅人欲”一說,盡管理學家原本講的“人欲”只是就情欲之“流而至于濫”者而言,封建帝王竟把它當作統治老百姓的思想工具,老百姓中很多人也受其影響,視人欲為人生中不登大雅之堂的低下之事。
2018-04-16
-
張瑞君:古代文學研究反思
近幾十年來,古代文學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成就的總結已經有不少論文論著,筆者也沒有必要再錦上添花。
2018-04-16
-
重塑中國文學理論的實踐品格
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是哲學面對的最為基本的問題之一。
2018-04-16
-
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審美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問題是——什么是審美的觀看? 這是美學最核心的問題,但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居然沒有共識。
2018-04-13
-
目極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編者按 本文為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劉躍進在“新語境、新方法、新視野下的柳青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辭。
2018-04-13
-
立足新時代 創新開掘傳統價值
研究傳統文化,只有與社會生活建立緊密聯系,才能保持持久活力。
2018-04-13
-
散文呼喚真誠
隨著網絡的興起與發達,大量散文洶涌而來,呈現出無比興盛、繁榮的景象。
2018-04-11
-
吳寒: 興義詮釋由傳統向現代的兩次轉型(五四—1950年代)
在《詩經》賦比興三義中,賦為直書其事,比為比方,意義都相對清晰,而興義較為抽象,涉及層面更多,歷來聚訟紛紜,成為詩經學上一個重要問題。
2018-04-11
-
詩歌里的南北朝:“情”的覺醒
友情和男女之情,像是一種通感,可以互相比擬。
2018-04-11
-
徐燕婷:民國女性詞集二維研究
1912年至1949年間,是舊文學與新文學互相角逐,并逐漸被新文學占據上風的時期。
2018-04-10
-
深入體悟生活 才能引領時代
現在大家都說主旋律作品難以創作,難在哪里?不是主旋律給文藝創作留下的空間小,而是一些藝術家對主旋律把握能力和認識深度不夠,認為主旋律就得是單調的歌頌、贊揚,就要口號化、概念化。
2018-04-10
-
文體意識與文學批評實踐
盡管大家對文學批評的文體意識莫衷一是甚至誰也說不清楚,但似乎強調批評的文體意識肯定是正確的。
2018-04-10
-
概念辨析與話語表述
要建構中國特色當代文論,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是如何有效繼承中國傳統文論。
2018-04-09
-
晚周百家爭鳴
晚周諸侯蜂起,諸子亦然。
2018-04-09
-
《紅樓夢》的三重世界
《紅樓夢》有三重世界:一是詩意的世界;二是現實的世界;三是哲學的世界。
2018-04-09
-
從“亡靈”到“祖靈”或“英靈”:清明墓祭的文化邏輯
原標題:《從“亡靈”到“祖靈”或“英靈”:清明墓祭的文化邏輯》 清明節的復興和法定假日化,為上墳掃墓和祭祖之類的民俗提供了不容置疑的合法性,也使得“慎終追遠”的中國傳統價值觀有了可靠的傳承依托。
2018-04-08
-
《詩》教與漢初儒士共同體的建立
一、經義、修身、士節:儒士共同體認同 為強化儒士的自我認同與人格獨立,并形成共同的自我認同,凝聚 “士”的力量,作為改造外在世界的基石,《韓詩外傳》相當重視經文(特別是《詩》)對儒士的陶冶、“士”節的要求與“士”的自我期許。
2018-04-08
-
何言宏:批評文體的偏至與再造
編者按 中國的文學批評并不止于“文學”的“思想文化”意義,在晚清以來的五四時期和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中,文學批評都發揮了其對社會轉型、主體想象等特有的參與作用。
2018-04-08
-
論化身與形象:觀念的史前史
在一些討論或日常交流中,你發現分歧并不是觀點本身而是發生在更深一點的地方,即發生在思維方式的層面。
2018-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