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尋地方戲曲劇種博物館
淮劇博物館院內的“江淮戲臺” 地方戲曲劇種博物館這十多年來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令人欣喜,引人關注。
2018-08-13
-
全景式掃描古蜀文明的時代變遷
爬龍柱形青銅器范立攝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2018-08-13
-
大龍郵票文物珍品在遼寧營口巡展
11日,大龍郵票誕生140周年文物珍品巡展營口站啟動儀式在營口市博物館啟幕,8家國家級文博單位的60余件龍主題文物與市民見面。
2018-08-13
-
三星堆青銅神樹
【《如果國寶會說話》解說詞摘登】 三星堆遺址發掘現場超出所有人的預料,看情形,似乎3000年前這里的一切都被砸爛燒毀過,仿佛已經完成了一場涅槃。
2018-08-10
-
秦漢陶俑跨越2000年的“相見” 講述不一樣的家國故事
漢代騎兵俑和秦俑對比展出,顯示出秦漢不同的藝術風格。
2018-08-09
-
一件件異寶奇珍盡顯唐代藝術之美 見證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明的碰撞
在考古文博界,如果有人問,通過什么文物可以認識大唐盛世?答案中一定包括何家村遺寶。
2018-08-09
-
這兒的古建挺時尚
在黎陽老街的某家民宿,古建筑融入現代建筑群中,增添了不少時尚感。
2018-08-09
-
何以身輕如煙霞
直裾素紗單衣(329—6)。
2018-08-08
-
考釋未識的甲骨文字之難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資料,其對于語言學、歷史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8-08-08
-
讓遺產“活”起來
城頭山遺址博物館外景。
2018-08-08
-
考古發現:距今約3700年河西走廊氣候由濕潤變為干旱
現在都知道河西走廊氣候很干旱,但是河西走廊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干旱的?考古發掘的木本植物木炭顯示,距今約3700年前后,河西走廊的氣候從溫涼濕潤開始變干旱了。
2018-08-07
-
“面壁”敦煌62年 壁畫修復專家望再續千年輝煌
在遼闊蒼涼的戈壁大漠深處,敦煌莫高窟佇立千年。
2018-08-07
-
阿爾寨石窟壁畫保護工程全面啟動
為進一步加強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寨石窟保護研究工作,今年,鄂托克旗啟動阿爾寨石窟壁畫保護工程,制定完成《阿爾寨石窟壁畫保護方案》,并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的評審。
2018-08-07
-
南通博物苑:開中國博物教育之先
張謇故居——濠南別業 本報記者 尹曉宇攝 博物苑石額正反面 本報記者 尹曉宇攝 晚唐-五代越窯青瓷皮囊式壺 清道光青玉雕山子 初看,南通博物苑像個花園,綠樹成蔭,花開得正盛。
2018-08-07
-
西藏新發現16至17世紀摩崖造像
日前,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西藏文研所”)在西藏墨竹工卡縣境內拉薩河附近新發現封土墓葬、巖畫、摩崖造像等文物遺存,根據摩崖造像風格初步判定其年代為16世紀至17世紀。
2018-08-07
-
甘肅發現4000年前土坯建筑遺跡
經過8年的發掘,甘肅河西走廊地區西城驛遺址考古工作有了重要收獲,記者近日從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西城驛遺址的發掘,除了發現了銅冶金遺址外,還發現了大量土坯房屋遺址。
2018-08-07
-
《四景山水圖》特種郵票在京首發
8月4日,由故宮博物院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共同主辦的《四景山水圖》特種郵票首發式暨“2018集郵周”啟動儀式在故宮建福宮花園舉行。
2018-08-07
-
故宮展品述說千年琉璃燒造歷史
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史陳列室: 門頭溝區三家店永定河古渡口西岸,千年不熄的琉璃窯火曾在這里熊熊燃燒。
2018-08-04
-
跨國考古,填補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研究空白
經過充分的前期準備和實地考察,上海博物館考古隊即將趕赴斯里蘭卡,與當地研究機構開展為期40天的聯合考古工作,對斯里蘭卡北方港口城市賈夫納的古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2018-08-04
-
三星堆青銅人頭像——神與人
三星堆青銅人像 資料圖片 【《如果國寶會說話》解說詞摘登】 當我們的目光遇見這些人像,就注定這是一場屬于整個星球的相遇。
201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