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阿來:中國文學缺少對自然的關注
圖說: 阿來與其近年創作的山珍三部:《蘑菇圈》《三只蟲草》《河上柏影》。
2017-08-18
-
2017年上海國際文學周開幕:是時候重新定義現實了
2017上海書展·上海國際文學周于8月15日拉開帷幕,在當晚舉行的主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二十余位文學、科幻作家齊聚一堂,暢談對“地圖與疆域:科幻文學的秘境”這一主題的理解。
2017-08-17
-
中國好故事也需科幻文學“傳聲”
據媒體報道,第75屆雨果獎于芬蘭時間8月11日在赫爾辛基的世界科幻大會上揭曉,雖然備受期待的劉慈欣長篇小說《三體Ⅲ·死神永生》與最佳長篇故事獎無緣,但出席現場的100多個中國人成為大會亮點,這也是首次有這么多中國面孔現身這個世界科幻展示平臺。
2017-08-16
-
科幻正在成為撬動文學的一個支點
原標題:在昨天舉行的2017上海書展國際文學周主論壇上,有學者認為———科幻正在成為撬動文學的一個支點 ■一方面科技的快速發展正在“追平”科幻想象,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在科幻小說中的角色也正在從充滿星光的主角,變成一種思考世界的方法 “科幻正在成為撬動文學的一個支點,科幻作品已經開始改變許多作家的思維。
2017-08-16
-
世界科幻大會上的中國面孔越來越多
第75屆雨果獎于芬蘭時間8月11日晚十點,在赫爾辛基的世界科幻大會上揭曉,備受期待的中國作家劉慈欣長篇小說《三體Ⅲ·死神永生》無緣最佳長篇故事獎,該獎項由黑人女作家N.K.杰米辛的作品《方尖碑之門》(The Obelisk Gate)蟬聯。
2017-08-14
-
科幻著作《神經漫游者》將拍電影 死侍導演執導
“由賽博朋克風奠基著作《神經漫游者》改編的同名電影經過多年的開發終于確定下一步動作了,《死侍》導演蒂姆·米勒將執導此片” 蒂姆·米勒 《神經漫游者》 北京時間8月10日消息,據外國媒體報道,蒂姆·米勒去年因創作分歧而退出執導《死侍2》,福斯曾許諾要幫其開發另一個大項目以促進雙方合作關系,如今這個項目浮出水面——米勒確認執導賽博朋克風科幻片《神經漫游者》。
2017-08-11
-
從山藥蛋派到世界科幻最高獎 三晉文學,傳承中續寫輝煌
2015年8月23日下午1點多,山西陽泉郊外,一場瓢潑大雨泥濘了道路。
2017-08-10
-
喬治·馬丁現身科幻大會,裝睡被粉絲“死亡尖叫”喚醒
芬蘭當地時間8月9日下午,喬治·馬丁現身世界科幻大會,惡搞賣萌無所不用其極,遭到了主持人“群雞合唱”與粉絲們的“死亡尖叫”的雙重打擊。
2017-08-10
-
“科幻·動漫·大眾文學:中日文化文學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召開
8月7日上午,“科幻·動漫·大眾文學:中日文化文學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在長春理工大學召開。
2017-08-08
-
科學挑戰類節目《機智過人》將開播
由中科院和央視共同主辦、央視綜合頻道和長江文化聯合制作的大型科學挑戰類節目《機智過人》將于8月底在央視綜合頻道與觀眾見面。
2017-08-04
-
關于第75屆世界科幻大會的通告
世界華人科幻協會、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組委會委托副理事長、副主席陳楸帆先生全權代表協會和組委會出席將于2017年8月9日在芬蘭赫爾辛基召開的第75屆世界科幻大會。
2017-08-03
-
寧浩科幻新作源自劉慈欣作品
科幻電影《三體》進展停滯,但另一部根據科幻作家劉慈欣作品改編的電影吸引了不少眼球。
2017-07-27
-
2017上半年暢銷書大盤點:科幻大潮來臨,治愈系依然受歡迎
近日,亞馬遜、京東、當當等平臺紛紛發布2017年中圖書暢銷榜,記者綜合各大榜單,發現暢銷圖書類型日趨多元:外國文學持續發力,成績亮眼;科幻小說熱度不減;原創優秀IP繼續受影視制作公司的青睞。
2017-07-26
-
馬丁大叔:《冰與火之歌》距離完成還有些日子,《凜冬的寒風》可能明年出版
原標題:馬丁大叔:距離完成還有些日子,《凜冬的寒風》可能明年出版 馬丁大叔拖了六年,終于放出了時間點:讀者們有望于明年看到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系列的第六本——《凜冬的寒風》。
2017-07-26
-
《三體》英譯者劉宇昆創作科幻小說
在日前開幕的2017美國圣地亞哥國際動畫展上,盧卡斯影業公布了一系列 《星球大戰:最后的絕地》 相關圖書的概況。
2017-07-25
-
亦舒:70歲的她出了自己的第300本書,是本科幻小說
原標題:別再搜亦舒談情感金句了 70歲的她出的第300本書是科幻小說 《我的前半生》,被改編成同名肥皂劇,引爆了一次大眾“亦舒熱”。
2017-07-19
-
劉慈欣:科幻讓未來有更多可能
劉慈欣被譽為中國目前最有影響力的本土科幻小說家,他憑借《三體》獲得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2017-07-19
-
科幻小說的鐵籠困境:人類、賽博格與后人類的幽暗未來
假如宇宙原則是一個不可抵抗的“冷酷方程式”,當人類集體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你會選擇丟掉人性而取得存活機會,抑或保持人性而直至最終滅亡?當“人人都是賽柏格(cyborg)”的技術時代到來,我們作為機器和有機體的混血兒,又置身于哪些人類社會的集體精神癥候,或者新的意識形態之中? 近年,伴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相關科技的發展,后人類主義(post-humanism)及人文主義危機再次成為熱門的公眾話題。
2017-07-18
-
《三體》再獲國際文學大獎
7月10日,《三體》西班牙語版獲西語世界第二大幻想文學獎項——凱文獎2016年度最佳國際科幻小說獎。
2017-07-17
-
中國科幻:《三體》之后,爆發還是衰落?
采訪專家 劉慈欣(科幻作家,《三體》作者) 吳 巖(世界華人科幻協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科幻創意研究中心主任、科幻作家, 《心靈探險》《生死第六天》作者) 董仁威(世界華人科幻協會和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創始人之一,世界華人科幻協會監事長,全球華語科幻科普產業發展中心主任) 姚海軍(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科幻世界》主編) 韓 松(科幻作家、《2066之西行漫記》《宇宙墓碑》作者) 姬少亭(“未來事物管理局”創始人) 薛 輝(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體主任工程師) 1 <現狀> 中國科幻產業才露尖尖角 早晨6點,劉慈欣醒了,像往常一樣。
2017-0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