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來了,詩評家要有自己的堅守
當今,處于人工智能時代,詩歌評論面臨著比AI生成的詩歌更大的危機和挑戰。
2025-08-15
-
編輯“四要”——我為吳泰昌先生“編書”
吳泰昌先生是我的老鄉。
2025-08-15
-
為“劇團抗戰”立一座豐碑 ——讀鐵流中篇小說《八路軍唱歌》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讀到鐵流近作中篇小說《八路軍唱歌》,驀然感到一座“劇團抗戰”的豐碑立于眼前。
2025-08-15
-
重陽菊正明——序張芳長篇小說《左明》?
左明這個名字,對現在很多讀者來說,也許不太熟悉,但對中國早期的抗日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卻不會陌生。
2025-08-14
-
先生之風——讀金暉小說《先生》
與金暉的結識,始于他為我一篇小說寫的評論。
2025-08-14
-
《燃燒的青春》:一曲蕩氣回腸的鐵血壯歌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英雄,他們的形象映照著時代前行的腳步。
2025-08-13
-
詩意空間的鄉土記憶——讀黃風散文集《野水的季節》
我很少對一本書如此著迷,就像品讀一只宋代建陽窯黑釉茶盞上精美的兔毫斑,總是給人一種自然流暢、恬淡雅致、神奇美妙的感覺,當然我說的是《野水的季節》。
2025-08-13
-
《盛體》:這世上“真”最可貴
《盛體》(安徽文藝出版社)是作家王子君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
2025-08-13
-
藏在游戲里的智慧與文明——讀《玩物采真:中國古代游戲史》
“玩物喪志”的傳統古訓與“業精于勤荒于嬉”的諄諄告誡,似乎總將游戲置于人生“正途”的對立面。
2025-08-13
-
展現當代小說理論的動態演變
周新民主編的《中國現當代小說理論編年史(1949—2019)》(以下簡稱《小說理論編年史》)共8卷本,近期由武漢出版社出版,全面反映了中國當代小說理論轉型和成熟時期的樣貌,推動了中國特色小說理論話語體系的建構。
2025-08-13
-
文學在日常經驗之上尋求超越
日常經驗是作家創作的重要資源,是文學真實品格的重要憑借。
2025-08-13
-
植根文化土壤的家族敘事——評《浮日》《懸月》
繼《浮日》之后,作家吳然又推出了新作《懸月》。
2025-08-13
-
《微塵大地》:在故鄉的坐標中 歸來與出發
凌仕江的散文集《微塵大地》由40篇散文組成,分為“隱谷秘史”“錦瑟筆記”“花樹箴言”“紙上流云”四輯,為讀者呈現了關于故鄉風貌、花蟲草木、人文自然的記憶,以及一個寫作者對世間萬物的真誠——如其所言,“致敬大地喚醒的悲涼與溫暖”。
2025-08-13
-
青春詩筆寫新篇——由《當代青年詩詞一百人》想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2025-08-13
-
國家話語與民間文藝的結合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華東、華北地區相繼淪陷,大批文藝界人士被迫撤離,圍繞武漢形成了一個集中的文藝圈子。
2025-08-13
-
葉梅《神女》:三峽抗戰歷史的文學表達
故鄉是作家成長的搖籃,是作家汲取文學營養的豐厚熱土。
2025-08-13
-
朱強散文集《起風》:在流動的時間中捕捉永恒瞬間
在一個叫蘭圃的地方品著茶點,茶盞晃動著竹影,難得的清閑,隨身帶著朱強的新書《起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就讀起來。
2025-08-12
-
胡學文《魚刺》:現代體驗與身體言說
胡學文在《物質與意象》中強調了“物質與意象”在小說中的重要作用,“還可以是故事生發的土壤、敘述推進的動力,具備控制速度與節奏,甚至改變其方向和終點的力量”。
2025-08-12
-
郭冰茹:地方寫作與當代文學史的重寫路徑
在當下多元共生的文化生產語境中,關于地方文學和地方寫作的討論讓文學中的地方性問題一枝獨秀,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
2025-08-12
-
《風之語》:在絲綢之路的褶皺里,書寫文明的九色光
當車輪碾過歐亞大陸的經緯,風從長安吹向地中海,文明的密碼早已浸入每一粒砂礫。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