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臺劇+電影院是否正在催生新媒介藝術
高清話劇影像《初步舉證》劇照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高清舞臺藝術影像能夠幫助舞臺劇突破空間地域的局限,把經典的舞臺劇作品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更多觀眾有條件享受舞臺劇的魅力。
2025-07-23
-
《以法之名》:刀刃向內的法治之光
冰封的河面上漂浮著檢察官喬振興的遺體,手機里留存著自認“保護傘”的懺悔視頻,鏡頭切換,法庭上的張文菁當庭翻供,憤懣地高喊“萬海不是黑社會”。
2025-07-18
-
從記敘歷史到記錄時代
黃河頌 陳逸飛 作 周莊 陳逸飛 作 從20世紀70年代的革命現實主義油畫,到80年代后對水鄉、女性、藏族群眾等主題的細膩描繪,再到后來對電影、雕塑、服裝、雜志等新媒介的大膽涉獵,陳逸飛的作品具有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的特點。
2025-07-18
-
《帝女花》“大展鴻圖”帶來哪些啟示
近日,改編自粵劇《帝女花》旋律的說唱歌曲《大展鴻圖》,在海內外熱播。
2025-07-16
-
抗戰音樂:為民族留下永恒的文化記憶
抗戰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抗戰音樂是一曲輝煌燦爛的樂章。
2025-07-14
-
AI時代 苦行僧式創作還有出路嗎?
2025年畢業季,一則關于四川美術學院本科畢業生作品的新聞,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一件苦行僧式的油畫畢業作品《禱》被傳以28萬元售出,后經媒體報道,作品被藏家以近六位數價格收藏。
2025-07-11
-
以物寄情 讓華服與美器有了靈魂
熱播劇《藏海傳》中人物服飾多采用明制。
2025-07-09
-
藝術品走紅到長盛的背后邏輯
玩偶Labubu憑借“丑萌”的獨特設計迅速風靡全球。
2025-07-09
-
探古尋新 迭代生長
中國動畫肇始于20世紀20年代。
2025-07-04
-
用“創作的能力”贏得大流量
第三十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花落各家。
2025-07-03
-
別讓美術館淪為消費主義景觀
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其核心價值是藝術啟蒙、社會美育、知識生產、思想對話與文化沉淀的場所。
2025-06-26
-
今天藝術何為?都在這幾個字里
算法時代的精神生活中,藝術究竟何為?思想家李澤厚先生曾預言,21世紀心理學和美學會成為顯學,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真理將借助藝術現身。
2025-06-25
-
高雅音樂也在煙火日常中
高雅并不意味著“高冷”,高雅音樂的發展離不開大眾的欣賞,應運用一切可行的辦法做好普及工作,讓更多人能夠在其中體會到藝術之美。
2025-06-25
-
微視聽+傳統文化:人人可創作、處處能傳播、時時可消費
微視聽文藝是媒介社會發展中新近產生的重要文化現象。
2025-06-25
-
從一首改編歌曲引發的爭議說起
這些日子,一檔音樂綜藝節目中,年輕歌手對流行歌曲《李白》的改編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
2025-06-17
-
劇場內燈牌亂舞,尷尬了誰
燈牌、尖叫、錄像,這樣的追星場面不是在萬人演唱會,而是發生在最近的一場話劇演出現場。
2025-06-10
-
戲劇劇本質量提升的瓶頸何在
京劇《鎖麟囊》劇照 話劇《柳青》劇照 豫劇《焦裕祿》劇照 我從1997年到文化系統工作后就感覺到,劇本創作和劇本質量是制約戲劇發展的瓶頸,是我們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2025-06-09
-
“科技諜戰”的敘事創新與現實觀照
剛剛在央視收官的《絕密較量》以當代國安反間諜斗爭為切口,通過科技與心理的雙重博弈、復雜人性的深刻書寫以及藝術手法的多重創新,完成了對諜戰題材的敘事重構。
2025-06-06
-
央美畢業展上那些逐光而行的青春作品
非此非彼 林恬琪 作 倘若觀察當代青年美術創作者的藝術趨向,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生畢業展無疑是一扇重要窗口。
2025-06-06
-
讓藝術與技術雙向奔赴
中央美術學院2025年畢業展海報 一年一度的美院畢業季如約而至,漫步在展館之中,似乎感受到一股蓬勃的“新技術風潮”:AI圖像生成,機械臂動作設計,融合傳感器與機器人系統的互動裝置……這些作品不僅橫跨平面、實體機械結構以及虛擬/混合現實等多種形式,而且在與觀眾的關系方面也不再局限于“靜態觀看”,而是出現了各類交互——有的需要觀眾通過語言、動作或觸摸來觸發作品的實時反饋,有的則通過環境傳感器捕捉觀眾行為、現場燈光、溫度濕度或社會文化信息,動態地改變作品的呈現方式。
202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