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之下中國詩歌的態度:書寫生命 拒絕假和偽
編輯手記 詩歌,在這個全民抗疫的春天里,成為不少人表達情感的載體。
-
當下女性寫作中的性別意識
在女性主義批評的語境中,“性別意識”特指“女性意識”,是女性在獲得性別認同的前提下,將自己視為具有獨立人格的自然人的主體意識。
2020-03-06
-
微暗的火與勇敢的心
文學不僅是記錄普通社會人生的微暗的火,也是與命運搏斗的每一位平凡英雄所擁有的勇敢的心。
2020-03-06
-
抗擊疫情與文學創作
2020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從武漢引發并迅速蔓延開來,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2020-03-04
-
在“非虛構”挑戰下的報告文學
當下提到報告文學,總將其與“非虛構”對標,使二者互為假想敵。
2020-03-02
-
丁佳雯:在“非虛構”挑戰下的報告文學
當下提到報告文學,總將其與“非虛構”對標,使二者互為假想敵。
-
內心屏蔽:新世紀文學的外向化趨勢
摘要:新世紀文學在整體上表現出外向化的趨勢。
-
舉起探照燈,挑戰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燈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因為職業關系,作為編輯的我常把自己比成一位漁夫,坐在稿件河流的岸邊苦苦垂釣,希望能夠尋覓到一尾尾令人心動的小說之魚。
-
“現實”的可能性
小說書寫現實、書寫生活在諸多的文學愛好者、批評家和作家那里幾乎是一個完全“自明”的、不需要思考的問題,它自動呈前,如同我們不必追問呼吸一樣。
2020-02-28
-
談文學生活
一 關于文學的意義或者目的,普遍的定義是作家作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020-02-28
-
王春林:當下短篇小說在“以實寫虛”方面的得失
一般來說,我們往往會從文體的角度出發,把小說這一文學家族依照內容的豐厚與否以及篇幅的大小區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與短篇小說三大類。
-
寫下抗擊疫情銘文,是文學的責任
用文學書寫疫情,抵抗遺忘。
-
賬單、文學與鄉村
2019年柳青的《創業史》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這也許說明不了什么問題,基于不同的文學審美理念和偏好,《創業史》不一定在每個人心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今天書寫鄉村的作家也極少追隨柳青的寫作,對其褒貶不一是文學閱讀公開的事實。
2020-02-19
-
中國文人的憂患意識與當下價值
哲學范疇的憂患意識是指從客觀現實出發對不可知事物將造成的負面影響保持警覺和預判,對將要出現的風險和挑戰所帶來的消極作用做出預備和防范,其實質在于通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規避或減少自然災害和社會危機的發生。
-
“要有光”:非常時期的抒情詩人
心術(油畫) 于超越 陳向 作 說不出的快樂浮現在它們那 人類的面孔上。
-
創意本位的文科及其可能性
一 科技發明創新對于國家發展的意義,我們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認知。
-
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學觀察和思考:文學的自省與自強
時代的呼嘯前行,尤其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我們生活于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也不斷動搖乃至顛覆人們以為牢不可破的常識與邏輯。
-
我們需要怎樣的“抗疫文藝”?
圖片來源于網絡 《同舟共濟戰疫情》 馮淼 作 社會、民族或國家的重大事件對文藝的意義怎么估量都不會過分,不管是社會的還是自然的。
2020-02-07
-
重讀茅盾:寫作中的材料與描寫
首先我們不要忘記,這里所謂“寫作”,是指文藝性的東西,既不是歷史和政論,也不是什么學術論文,尤其不是任何應用文件,如果我們是在這里講究如何練習作“報告”,寫應酬的“八行信”,草擬什么上行下行的“公文”,或者推盤受盤的“廣告”,買田置產的“契約”,那自然完全不同了,那就根本用不到一點議論,一開始我們就搬出“程式”來練習就行了。
2020-02-06
-
陶東風:新文科新在何處
近年來,關于新文科的話題炒得火熱。
2020-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