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紀錄片敘事的更多可能性
今年上半年,我們團隊制作的《風味人間》第五季、《牛奶是部文明史》與《尋色中國》相繼播出,我們嘗試在技術、敘事與題材選擇上做出不同角度的探索。紀錄片是時代的備忘錄,我們希望在不同類型的作品中,始終關注普通人的故事,從一顆香料、一杯牛奶、一抹色彩入手,讓觀眾在微觀敘事中觸摸文明的脈絡,感受時代的變遷,尋找民族的集體記憶。
參差多態是美好之源。上述3部紀錄片都涉及海外拍攝,其中,《風味人間》第五季國際故事的占比超過50%。過去多年的拍攝經驗讓我們看到,盡管語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但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對美食文化有著共同的熱愛。紀錄片不僅在海外架起人與人溝通對話的橋梁,也可以成為國內觀眾看世界、在國際視野下講中國故事的窗口。
拍攝中,我們看到:中國人熟悉的小茴香和孜然的“遠親”是德國人為黑麥面包調和酸味的葛縷子;新疆牧區的“麻烈烈”,其實就是法餐中的精細香料龍蒿。青藏高原牧民們的酥油與內蒙古草原的傳統“希日陶蘇”,以及在西餐中占據重要地位的黃油,都系出同門。我們希望找到新的切入點來觀察中國,在文化的差異性中找到共性,感知人類共通的智慧與情感。
在《牛奶是部文明史》創作中,我們通過對題材的深入挖掘,努力讓觀眾看到牛奶這種日常食物背后人類跨越萬年的文明故事;另一方面,基于紀錄片的表達,帶領觀眾看到世界各地的人們對牛奶共同的熱愛。《尋色中國》的攝制,我們與“東方傳統色彩計劃”合作,記錄和呈現傳統色彩與技藝,精進畫面語言表達。這也是我們繼美食紀錄片之后,邁出的新一步。從某種程度上看,色彩既有個人偏好,也有社會群體訴求,這些復雜的需求組合起來,便可以和美食一樣,顯現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人文地理特征。
今天,各學科都試圖從新的角度解讀歷史,微觀史、生活史已經成為顯學,成為與宏大敘事并存的另一種講故事的方法,三餐茶飯,四季衣裳,看似微小的針線,也可以鉤織出巨幅的時代圖景。
因此,我們始終將攝影機鏡頭對準微小、普通、家常但每日悄然變化的事物,比如平凡的一頓早餐,通勤路上看到的一抹亮色。
食物是個人生活史和文化的產物,棲息于家庭、家族和社會的交匯處,壯麗地蔓延于相互連接的陸地與海洋之上。《風味人間》第五季仍然以每集50分鐘的體量,對準家庭廚架上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一碗家門前的河南胡辣湯,牽動味蕾記住鄉愁,也攪動了世界香料貿易巨網的一角。《尋色中國》在隨處可見的紅字招牌、女子的大地色妝容、神臺上的黑色甲馬中游走,探尋藏地高原、云南深山、閩南海邊不平凡的日常色彩,解碼中國傳統色彩圖譜,追溯中國色彩審美的歷史流變。
給時代留下剪影,是紀錄片行業的責任。今天拍攝到的每一幀畫面,都是未來的歷史。當我們的子孫回顧今天的生活時,還能從日常老百姓生活中的細枝末節,看到現代社會的變化,看到歷史的厚重,看到時代的脈搏。這也是我作為一名紀錄片創作者不變的堅持。
(作者為紀錄片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