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殘歷碑
和平的陽光,照耀在每一寸英烈戰斗過的土地。202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點燃了無數華夏兒女強國強軍的壯志豪情。
帶著觀看大閱兵的興奮,我情不自禁地又一次來到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蓄意制造九一八事變,激起中國人民的頑強反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推動下,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主體建筑采用碑館結合形式,地上是殘歷碑及廣場,地下是展廳。廣場西南角的“警世鐘”巍然高懸,“勿忘國恥”4個大字鐫刻在鐘的正面。銅鑄“警世鐘”高2.38米,直徑1.6米,重4.2噸。近年來,9月18日這一天,社會各界人士會在這里舉行隆重的撞鐘鳴警儀式。14響鐘聲,寓意中國人民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
館長范麗紅感慨地說:“自1995年起,每逢9月18日,防空警報都會在沈陽鳴響。從1999年開始,儀式增加了撞鐘內容。鐘聲和警報聲,聲聲入心。九一八事變——這道刻在中華民族心口上的傷疤,咱不敢忘、不能忘!”
那座如山一般聳立在廣場上的殘歷碑,亦無聲地警醒我們勿忘國恥。殘歷碑主體形如一本翻開的臺歷,高18米、寬30米、進深11米,由混凝土筑成、花崗巖貼面。殘歷碑右側鐫刻著令人刻骨銘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農歷辛未年,八月初七,十三秋分。左側鐫刻著碑文:“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占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
碑體的日歷殘缺不全,上面密布象征戰爭傷痛的彈孔。累累彈痕又組成隱約可見的骷髏群,那是殉難同胞在日寇鐵蹄下呼號吶喊,是對日寇血腥罪行的控訴。
我曾采訪過殘歷碑的設計者——著名雕塑家賀中令。他當年給這座碑起名“殘歷碑”,是那么準確、那么貼切。1991年,中國畫《八女投江》的作者、遼寧省政協委員王盛烈,在遼寧省“兩會”上提出為九一八事變建館的提案被采納。在向社會廣泛征集的設計稿中,賀中令的“殘歷碑”設計方案獲得一致好評。最終,碑館地址選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地——沈陽柳條湖日軍炸軌處,距當年日軍第一個攻占的東北軍北大營僅800米。
采訪中,大我8歲的賀中令給我看了他最初的設計草圖。他還精心收藏了一張照片,攝于1991年9月18日下午殘歷碑落成時。殘歷碑最初設計是采用更為莊重的青石貼面,后因為種種原因改用花崗巖。那天,殘歷碑落成儀式結束不久,忽然下起雨,淋濕了花崗巖,使碑體所呈現的色彩更加觸動人心。他覺得,上天也為中國人民曾經遭受的深重苦難和無所畏懼的奮起抵抗而動容。
無論遠看近看,殘歷碑都像一部打開的大書。在它面前,在厚重的歷史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渺小的。四通八達的鐵道線路就在碑館附近,飛馳列車上的旅客憑窗可望見這座寓意深遠的殘歷碑。
博物館共設序廳和6個展廳,以大量文物、歷史照片及多種現代化展示手段,真實反映了日本帝國主義策劃、發動九一八事變及對東北進行殘酷殖民統治的屈辱歷史,生動再現了東北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屈不撓的抗爭。本莊繁(日本關東軍司令官)賞“滿洲事變紀念”裝甲車模型,積極參加和組織抗日救國運動的人民教育家車向忱用過的手提兜,東滿游擊隊用來對付敵人的秘密武器、長約90厘米的拐杖刀……每一件實物、每一幅圖片都無聲地陳述著烽火記憶。
博物館社教部副主任季寧向我介紹說:“9月3日大閱兵之后,來館參觀人數爆滿。在第一展廳,沈陽市皇姑區殘疾人協會組織10多位盲人前來參觀,大家看不見展板上的圖片,卻一直靜靜聆聽講解員講述中國人民抗戰的歷史故事。還有多所學校的同學們在第四展廳的‘國歌墻’前,高聲唱起《義勇軍進行曲》,表達紀念抗戰勝利的喜悅和對先烈的緬懷之情。”
展廳的出口是一段長長的走廊,地面鑲嵌有刻著數字“1931”到“1945”的銅牌。這是14年抗戰歲月的凝縮,也是中國人民奔赴光明、走向勝利的歷史通道。
走出館區,面對殘歷碑,我的耳畔仿佛響起震撼心靈的警世鐘聲。我想到了天安門廣場盛大閱兵儀式的主題,那是和平的宣示,那是中華民族最深摯、最強烈的呼喚。此刻,這16個金色的大字就鐫刻在博物館的墻上: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