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的重逢與告別”:詩人甘偉詩集《黃梅雨季》在復旦首發
2025年9月16日,復旦大學藝術館內詩意涌動,《黃梅雨季》首發式暨甘偉詩歌朗誦會在此舉行。這場以“雨季的重逢與告別”為主題的活動,既是對復旦詩派代表詩人甘偉的深情緬懷,也讓風靡80年代上海校園的詩意情懷跨越時空,與當下年輕一代對話。
跨越百日的紀念:詩集重現詩意
當天是甘偉逝世100天,這場特殊的文化盛會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果麥文化、復旦大學藝術館、復旦詩社、復旦詩派聯合主辦,上海復旦大學校友會公益俱樂部協辦,匯聚了甘偉的親屬、復旦校友、在校師生及各界嘉賓,共同追憶這位因突發意外離世的詩人。
該活動由復旦新聞校友、SMG主持人楊蕾主持,現場既有對詩人的深切悼念,也有對詩歌文化傳承的熱切探討。作為甘偉的首部詩歌精選集,《黃梅雨季》的出版凝聚著多方心血,而詩歌朗誦會的形式,讓文字化作聲音,重現了詩意風華。
活動現場,嘉賓們輪流朗誦甘偉的詩作,當熟悉的詩句響起,不少校友眼中泛起淚光——那不僅是對詩人的懷念,更是對一個詩歌浸潤青春的年代的致敬。
傳承與致敬:眾嘉賓共話詩與情
多位嘉賓登臺致辭,從不同視角講述與甘偉的交集、詩集出版的歷程,以及詩歌背后的精神力量。
復旦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嚴峰坦言,詩集出版的創意源自復旦中文8411班校友、果麥文化總裁瞿洪斌,“雙方編輯團隊通力合作,更得到甘偉家屬、校友的鼎力支持,尤其是8411班校友群策群力,才讓這場兼具紀念與啟迪意義的活動得以呈現”。
他特別強調,《黃梅雨季》的價值不僅在于紀念甘偉,更在于為當代年輕人提供指引:“甘偉用詩歌表達他對人生的探索和思考,能為當下年輕人帶來啟迪,這也是對復旦校園文化的珍貴紀念。”
“今天既是傷感的日子,也是欣慰的日子。”瞿洪斌道出了在場眾人的復雜心緒。“100天前甘偉離開,我們合力讓《黃梅雨季》如期出版,這是一份必須完成的使命。”他回憶,詩集編撰曾因僅收集到七八十首詩而陷入困境,直到發現博主公布的甘偉手稿,詩集才得以完整呈現。
瞿洪斌感慨,“愿甘偉在天堂詩意棲息,而《黃梅雨季》會帶著他那些充滿靈性的詩歌,留在人間,留在我們心里。”
復旦大學校友會總會副會長、上海復旦大學校友會常務副會長華彪,特意從哥本哈根趕回現場。他直言對甘偉的離世充滿惋惜,“世界對英才太過不公”。他曾跟甘偉說過,“甘偉的詩歌才華讓我想到,海子有‘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甘偉有《黃梅雨季》。”
復旦詩社、復旦詩派創始人許德民,分享了與甘偉的交往點滴。“2005年編撰‘復旦詩派詩歌系列’時相識,他在陌生人面前內向,在好友中卻開朗坦蕩。”許德民認為,《黃梅雨季》的流行,源于它“打動了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而詩集的出版,也讓人們看到“更豐富、更完整、更深厚的甘偉”。
作為《黃梅雨季》手稿的收藏者,安徽財貿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何翔講述了一段跨越30余年的緣分。1993年,他在安徽一家企業工作時,發現了前任同事甘偉留下的詩歌手稿。“30多年來,我一直將甘偉先生的手稿視為重要物品,妥善保管。”
2025年得知甘偉離世后,何翔通過社交媒體發文尋找相關人士,最終促成手稿“物歸原主”。“《黃梅雨季》已出版發行,這是對甘偉先生最好的紀念,是對文化精神的傳承,也是對復旦詩社深厚文化底蘊的致敬。”
復旦詩社現任社長詹杰誠,作為年輕一代的代表,表達了對甘偉詩歌的敬仰與思考。他坦言,甘偉詩歌中的“簡單與真誠”,正是當下年輕創作者欠缺的品質,“很多朋友都喜歡探討怎樣把一首詩寫好,卻很少探討為什么寫詩的初心,而甘偉用簡單、真誠的文字傳遞深情,值得被00后或更多人學習”。
詩行間的人生:抒情浪漫到哲思叩問
《黃梅雨季》共收錄146首詩作,涵蓋其早期與后期的代表作品,其中便包括風靡80年代上海校園的同名詩作《黃梅雨季》。
甘偉1988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曾任復旦詩社第七任社長。他的詩風隨人生歷程不斷蛻變:早期作品抒情浪漫、悱惻纏綿,例如《黃梅雨季》中“波光粼粼的瀑布”“湖藍色的裙子”等意象,營造出純凈唯美的浪漫氛圍;后期詩歌則更顯深沉,既有充滿哲理的平鋪直敘,也有學院派的意象隱喻,在痛楚與溫暖、繁華與蒼涼中,展現對生命的追問與感悟。
此次出版的詩集特別收錄了何翔悉心珍藏30余年的《黃梅雨季》手稿,讓讀者得以近距離感受詩人的創作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