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費上調,圖書利潤再降一成?
近日,記者從多方獲悉,京津冀地區多家出版機構陸續收到淘寶、京東兩大電商平臺及圓通、申通、極兔、韻達、中通等主流快遞公司的通知:自9月5日起,針對出版機構的圖書快遞收貨價格迎來整體上調。這一直接關乎成本的變動,瞬間引發出版人的普遍擔憂與熱議。
快遞行業的“反內卷”
遇上出版業的價格戰
事實上,從上個月開始,快遞漲價潮就已經席卷各行各業。據《南方都市報》報道,8月4日起,廣東省快遞底價整體上調0.4元/票,單票均價漲至1.4元以上,按照有關部門要求,各家均不得低于1.4元成本價攬收,否則將遭受重罰。8月5日起,通達系(申通、圓通、中通、韻達)已開始執行漲價。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本輪廣東快遞漲價主要覆蓋的是特價電商輕件及大客戶低價件,尤其是0.3千克以內的包裹。在廣東之前,另一快遞重鎮浙江義烏已于7月下旬啟動漲價機制,快遞底價從1.1元漲至1.2元。
在“反內卷”大政策指引下,7月8日,國家郵政局黨組召開會議,著重強調要進一步強化行業監管,完善郵政快遞領域的市場規則,旗幟鮮明地反對“內卷式”競爭。
當快遞行業愈演愈烈的價格戰按下“暫停鍵”,深陷價格戰泥潭的出版業也將面臨新的拷問:這波快遞成本的上漲將給本就承壓的行業帶來怎樣的沖擊?面對雙重壓力,出版業又該如何破局自救?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出版業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快遞費用的上漲或將給當前以新媒體為主要陣地的圖書銷售帶來不小的沖擊。
一家以新媒體渠道作為圖書銷售主力的出版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公司的自營倉庫是外包給京外的一家快遞公司負責整體的倉儲管理和訂單發貨,新媒體渠道的圖書訂單基本都從這個倉庫發出。現在包郵地區的快遞首重費用是4元/單——這已經是漲過一次后的價格了,之前能做到3元以內;庫房那邊只提供最基礎的簡易包裝,就是普通的快遞袋或者薄紙箱,如果我們想給圖書用更厚實的定制盒子、防壓泡沫箱等這類包裝,還得按件另外支付包裝費。所以像特裝書、精裝畫冊等封面、書脊容易被磕碰損壞的商品,我們只能提前采購氣泡膜、緩沖棉,安排專人在入庫前先做好內層防護包裝,這部分的物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基本都是我們自己承擔。”
“哪怕快遞公司再漲一塊錢,我覺得我們的利潤幾乎就要沒有了。”該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的圖書銷售一般都是按定價5折對外出貨,光是給帶貨達人的傭金比例最低就要達到20%,有些頭部達人甚至要給到30%以上;還要給新媒體平臺繳納2~3個點的平臺技術服務費;再加上4元的快遞首重費——要知道很多圖書,尤其是精裝書、特裝書單本重量就接近首重,超重還要加錢;而圖書本身的印制、排版、作者稿酬等成本就已經占到了定價的30%左右。這么一筆筆加下來,成本幾乎已經到了5折的出貨價,出版社還有什么利潤可言?有時候為了沖銷量、保渠道,甚至得自己貼錢補差價。”
面對快遞費即將上調的消息,有出版人無奈笑稱:“這下9.9元包郵的圖書還做得下去嗎?”事實上,近幾年來,“9.9元包郵”在書業早已不是新鮮事;而在這一低價賽道上,不僅有依托超低快遞費支撐發貨的正版公版書,盜版書更是將低價卷到極致——3元包郵已成常態,甚至1元包郵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出版社的快遞成本
為何居高不下?
記者了解到,在圖書配送環節,大多出版社的單票快遞成本集中在3~5元區間,有的出版社成本曾經攀升至9~10元。由于高快遞成本難以開展新媒體營銷,于是,不少出版社陸續進行策略調整,部分出版集團更是考慮為旗下子公司墊付部分快遞費用,以緩解其運營壓力。
但在成本優化的過程中,不少出版社也面臨難以突破的阻礙。有出版人向記者透露,部分出版集團旗下設有自營物流公司,由于單個出版社的訂單量有限,而物流公司又背負著明確的營收與利潤考核指標,因此無法給出有競爭力的低價;有的國有出版社則因體制約束,流程審批繁瑣,難以快速響應市場快遞價格波動,也缺乏靈活議價空間;此外,還有部分合作環節存在灰色地帶,各方因顧慮重重,誰都不愿主動調整。
有出版人表示,從行業大環境來看,出版業價格戰的持續拉鋸,本質上反映出行業整體利潤空間在不斷收窄;此次快遞價格的調整,看似是物流端的成本壓力傳導,實則是行業“去產能”的信號,它將倒逼那些依賴低價、低質、低成本惡性競爭的市場主體逐步退出,同時也讓存活下來的企業從“價格內卷”轉向“價值競爭”,更聚焦內容質量、品牌建設與精細化運營。
做強自營成唯一出路?
面對快遞費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出版人紛紛聚焦實際問題,積極思索可行的應對之策。綜合多位采訪對象的觀點,核心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舉措:
一是增加產品附加值,間接提升圖書定價空間。通過深耕內容打磨、升級裝幀設計,或拓展衍生服務,讓圖書跳出“低價競爭”的同質化陷阱,以更高的產品價值支撐合理定價,從而分攤快遞成本壓力。
二是重新評估“云倉”模式,探索物流優化新路徑。一直以來,“云倉”因出版機構對其掌控力不足、遠程管理成本較高等顧慮,并未成為主流選擇,甚至不少出版人對其運作模式都缺乏深入了解。有出版公司負責人坦言,此前雖有人推薦過云倉,但顧慮到跨省調貨的時效性、缺乏專屬管理人員等問題,始終未將其納入考量。“如果后續快遞費大幅上漲,或許會把云倉作為降低物流成本的新選項。”該負責人說。
三是做強自營渠道,減少對外部環節的依賴。這也是采訪中出版人達成的最大共識。某業內人士表示,自營是大勢所趨,并非偶然——市場已給出多個信號:一方面,依賴流量的圖書帶貨達人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傳統中盤商的生存空間不斷壓縮,倒逼轉型甚至跑路的案例屢見不鮮。此外,自營做得好的出版社,正在走向一條良性循環的道路。
“但自營的難點也很突出。”有出版人坦言,“很多出版社都想做自營、擺脫對中盤的依賴,可自己做物流的話,單量分散導致成本降不下來,最后只能放棄。反而把這部分本要投入物流的錢拿去做流量投放,性價比可能更高。”
在探索具體舉措的同時,不少出版人也意識到:快遞費上漲只是表層誘因,背后更核心的訴求是實現圖書價格的“反內卷”,讓行業利潤回歸合理區間。今年以來,已有多家出版社針對重點單品啟動控價機制:牢牢把控核心產品的發貨渠道,通過收縮供給端增強自營話語權,避免渠道亂價。
在控價策略上,部分出版人提出了具體建議:“可以為新書設定至少1年的折扣保護期,在各電商平臺根據版權頁的出版時間,強制設定最低折扣限制。”“盜版書往往靠低價搶占市場,只要平臺能嚴格限制低價銷售,或許就能從源頭遏制亂價;如果哪個平臺不配合,可考慮取消其線上售書資格。”
“要做強自營、真正實現價格‘反內卷’,難度確實不小,但說實話,沒有哪家機構的自營之路是一蹴而就的。關鍵還是要踩準政策風向,始終保持清醒的行業判斷,看清前路方向,同時多向做得好的同行取經,慢慢積累實操經驗。”一位資深出版人如此總結。而在此之外,“出版行業未來能否迎來相關主管機構的強制性規范政策?能否真正從制度層面遏制惡性競爭、為行業健康發展托底?”則成為當下出版人心中的最大疑問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