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白話也能在圖書館搜到想看的書了
如果想找一本除《三國演義》之外關于諸葛亮的書,又不知道書名,該怎么辦?讀者進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館藏AI檢索”,輸入上述需求,AI多任務智能體(Agent)就會啟動,分析讀者的需求,并檢索館藏目錄系統。最終,系統匹配到與諸葛亮相關的文獻共計282種,如《智慧之光:諸葛亮傳》《孔明來了》《蜀漢丞相諸葛亮》等。讀者點擊相關的書名可以看到該書的出版信息、館藏狀態,以及AI書評。這是“館藏AI檢索”服務給讀者帶來的新體驗。
六軸工業機器人精細配合,完成圖書各項加工作業。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供圖
圖書館信息檢索是讀者利用圖書館服務的入口,如何為讀者更精準、全面地提供資源檢索、知識發現、文獻獲取等服務,是圖書館工作的重點、難點、痛點。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吳昊認為,圖書館檢索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方面是各類檢索系統大都是基于“關鍵詞”方式檢索,沒有使用分詞技術(工具)進行優化,導致檢索方式及檢索結果簡單機械。另一方面是檢索結果排序策略簡單,輸出僅依據“時間前后”“關鍵詞”等進行匹配,難以第一時間精準定位讀者需要的書籍。
近幾年,以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新技術正在改變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和內容,但吳昊也發現,公共圖書館的AI服務大部分以“一般性咨詢問答”為主要場景,應用層次偏淺,并沒有全面、深度地嵌入閱讀服務的各個環節。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與超星集團依托雙方在2025年世界讀書日成立的AI應用聯合實驗室開發的“館藏AI檢索”服務于今年7月正式上線。“這是生成式AI驅動下,圖書館信息檢索服務模式的重構,不僅提升了資源發現效率,也是圖書館信息服務從資源導向向用戶需求導向、從關鍵詞匹配向語義理解與知識發現的范式轉變。”吳昊說。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館藏AI檢索服務旨在持續提升文獻檢索服務的智能化水平,解決讀者在查找館藏資源過程中遇到的查詢模糊、主題不明晰、內容判斷不準等問題,其核心優勢在于其對自然語言提問的良好支持——讀者不再受限于精確關鍵詞的組合,可直接使用日常語言表述檢索意圖。
例如詢問包含特定人物角色的小說、特定學習領域的入門讀物或特定歷史主題的文獻等,系統能夠準確解析用戶提問的核心意圖,定位相關書籍資源,并提供簡明的內容摘要、關鍵看點或讀者評價信息,輔助讀者迅速評估書籍的相關性。
“館藏AI檢索”移動端應用還開發了“AI書評”功能,為讀者提供快速了解書籍內容的途徑。讀者在書籍詳情頁面觸發此功能,即可獲得系統自動生成的內容精煉摘要,瀏覽書籍的核心觀點、主要內容及其潛在價值,提升選書決策效率。
對于使用圖書館官方網站(PC端)的讀者,“館藏AI檢索”服務提供了更為深入的功能支持:系統可針對檢索到的書籍或主題,自動構建知識思維導圖,輔助梳理知識結構;利用AI知識圖譜智能推薦與該主題緊密相關的其他館藏書籍;同時精選互聯網上高質量的相關文章與資訊作為補充,為讀者提供更廣泛的知識獲取維度。
近年來,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持續探索智能技術在知識服務領域的創新應用,為讀者構建更為高效、精準和豐富的知識探索環境。如2022年上線的“智能小書僮客服系統”,采用語義網、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技術,為讀者提供及時、便捷的全方位智能咨詢服務。2023年8月上線的“采編圖靈”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機器視覺、工業自動化等技術,催生“智能化圖書分編”新業態,填補了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領域智慧化應用的空白。今年9月3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舉辦“通覽千年 志興粵和”——《[嘉靖]廣東通志》主題展,重點推介了《[嘉靖]廣東通志》的數字化成果。通過高精度掃描與字符識別技術,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完成了該古籍的全文數字化重建,并借助AI技術對內容進行深度標引與知識提取,使這部明代嶺南文化著作在數智時代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