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母親“常秘女士”埃萊娜·卡雷爾·當科斯 埃馬紐埃爾·卡雷爾出版新作《集體農莊》
法國著名的非虛構小說家埃馬紐埃爾·卡雷爾(Emmanuel Carrère)將于明日(9月4日)出版新作,回憶母親、已故法國俄蘇史學家、法蘭西學院院士兼學院常務秘書埃萊娜·卡雷爾·當科斯(Hélène Carrère d'Encausse),并講述他們之間復雜的母子關系。
1
《集體農莊》(Kolkhoze)厚560頁,由保奧洛社出版,是今年秋天法國文學回歸季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人道報》稱之為“一部為永恒母親譜寫的泣血安魂曲”。書名來自年輕時的卡雷爾·當科斯。當她在床上把三個孩子摟到懷里時,常常把這叫作“搞集體農莊”。
如今,在母親死去兩年后,67歲的大兒子卡雷爾寫出了這本以“盡孝”為主題的小說,既充滿感情地回憶自己幸福的童年,亦通過對歷史脈絡的跳躍剪接,述及20世紀從國家到家庭的動蕩和裂痕,并為母親重新畫像。
卡雷爾·當科斯本名葉連娜·祖拉比什維利,1929年生于巴黎一個操五種語言的格魯吉亞移民家庭,一直保持無國籍狀態,1950年才取得法國公民身份。在獲授巴黎一大的文學博士后,她寫出一系列俄蘇史著作,以及革命導師列寧、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和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傳記,并于1998年獲得俄國頒發的人民友誼勛章。現任格魯吉亞總統薩洛梅·祖拉比什維利是她的表妹——薩洛梅的工程師父親列萬和埃萊娜的哲學家父親格奧爾基是親兄弟。
埃萊娜1952年與路易·愛德華·卡雷爾·當科斯結婚,生三子女:作家埃馬紐埃爾、律師納塔莉、醫生兼記者瑪麗娜。1990年,她入選法蘭西學院,是繼瑪格麗特·尤斯納爾和雅克利娜·德·羅米伊之后該院歷史上的第三位女“不朽者”。九年后,她接替莫里斯·德呂翁擔任常務秘書,從而成為法蘭西學院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常秘。但作為這一機構的首腦,她公開反對某些法語名詞的陰性化,始終拒絕接受“嫦秘”(se?crétaire perpétuelle)的頭銜,而堅持以“常秘女士”(Madame le secrétaire perpétuel)自稱。
2
母子之間的裂痕始于埃馬紐埃爾2007年出版的《一部俄國小說》(Un roman russe)。書中述及深藏已久的家庭秘密:他的外公、埃萊娜的父親格奧爾基·祖拉比什維利有法奸之嫌,與占領者關系密切。后來,如法國圖書《周刊》所說,“在波爾多解放時期莫迪亞諾式的濃霧里,她父親不告而別,很可能被抵抗運動組織處決了”。
埃馬紐埃爾·卡雷爾在《一部俄國小說》里寫道:“占領時期的最后兩年,他在波爾多為德國人當翻譯……解放時,不明身份的人來到他家,逮捕他,把他帶走了。那時我母親十五歲,叔叔八歲。他們再也沒見過他。從未發現他的尸體。從未宣布他的死亡。沒有墓碑刻著他的名字。好了,我都講了。一旦講出來,就沒什么好怕的了。一個悲劇,是的,但只是個平凡的悲劇,我私下里說起來大可以云淡風輕。問題在于,這不是我的秘密,而是我母親的。”
卡雷爾繼而談到母親如何勸阻他,要他別寫這個故事,至少別在她活著時外揚家丑。他沒有遵命。
法刊《快報》曾報道,對當時聲望如日中天的常秘女士來說,兒子的這本書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終其一生,她都在為置身法國上流社會而奮斗,害怕被人放逐到這個圈子之外。在公開場合,要講,她也只講兒子此前此后的作品,對此書則避而不談。有人向她提起,她就說:“這本書里很多東西都是錯的。”2019年在《解放報》上,她再次強調《一部俄國小說》是一本小說,也只是一本小說。
3
《集體農莊》“嘗試用變奏的方式重現主題”,打亂時間線,重新講述外公的失蹤和母親的心結。
卡雷爾在母親去世十天后就開始寫作,“當然,我感到悲傷。但那是一種相當溫和的悲傷。她的死在我看來令人欽佩;我從中看到某種偉大,看到她生命的圓滿、始終如一的掌控欲,同時又有一種放棄”。
法國《世界報》說,卡雷爾“毫無怨恨卻堅持不懈地拆解了母親精心構建的形象。在他的筆下,母親成了膚淺的、教條主義的理論拼湊者,渴求榮譽的社交名媛……歸根結底,這是個專橫的女人,其固執程度唯有她的不忠可以匹敵”。
他說母親在生活中遇事總要“美化和放大”。在少女時代,她一直向小她七歲的弟弟尼古拉斯隱瞞父親的死,說爸爸只是去旅行了;他會回來的。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她還在向兒子隱瞞自己癌癥已至晚期的事實。她出手制止了丈夫的婚外戀,后來輪到她的時候,又因為害怕丈夫自殺而放棄了自己隱秘的愛情。她把他趕到走廊的盡頭,從此分房而居。“他進門,她就出門。她總是斥責他、羞辱他。”母親“為了避開子女的視線而自我隔離,從此一切不復往昔”。
在卡雷爾看來,這樣重繪母親的畫像并公之于眾“并未讓我備受折磨。我母親不是教堂彩窗上的圣人,而畫像里總需要些陰影存在。我深知她絕不會喜歡這本書,但我并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么。寫作過程中令我觸動的是,在她成年后嚴肅而復雜的人生里,我發現了一種喜悅與純真。說到底,講述這一切也是一種對她的致敬”。
2023年8月5日,埃萊娜·卡雷爾·當科斯在巴黎去世,享耆壽94歲。葬禮于六天后在圣日耳曼德普雷教堂舉行。10月3日,埃馬紐埃爾·馬克龍總統在巴黎榮軍院為她舉辦了悼念儀式。她虛弱的丈夫路易·愛德華由三子女陪伴,在輪椅上出席了活動。同年12月30日,他也去世了。
“他們是真正的夫妻。雙方肯定各取所需,因為他們共同生活了70年。若是他先她而去會怎樣呢? 她肯定會崩潰。我父親在幾個月內就去世了。他不愿比她活得更久。”卡雷爾寫道,“父親對母親的愛讓他的人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直到最后我才開始理解父親。他是如此諱莫如深。我感覺錯失了父親,卻與母親面對面交鋒。跟她,一切舊賬都厘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