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莊的種子
一
如果從北京城里出發,一直朝北開,進昌平,到興壽鎮,離得還遠就能看到顯著的指示路標:辛莊。
這里的草莓有名,沿途種植棚彩虹般明艷,農民笑瞇瞇的,晃動手臂打著招呼,手邊是新鮮的草莓。不過這里好吃的可不只草莓,有趣的也不只采摘。辛莊已成為京郊熱門的網紅打卡地。人們尤其喜歡周末逛逛這里藝術氛圍濃厚的市集,有服裝鞋帽、扎染刺繡、木雕草編、花草魚蟲等。還有各種游戲:從套圈射擊到換裝照相,再到陶藝木工。好吃的也很多:醪糟、米線、土菜……吃不過癮,可以采購山楂酥、包子和當地蔬果等特產,帶回家去。在辛莊,還可以聽到五花八門的知識講座,看到孩子們演出的戲劇,深入街巷探索秘境,或者投入落日音樂會的旋律和節拍中,舒展自己平日被鎖牢的關節和身體。
用時不過數年,辛莊就從默默無聞變成“非常”有名。都說辛莊抓住了機遇,但機遇初次顯現時,常常不能被認出它就是機遇的樣子。
2012年,村邊有塊空地。是高價租給一個小型企業,為村里帶來即時收益,還是迎接一所民辦學校,而生源只有二十幾個孩子?村委會經過征詢和討論,放棄高價租地的短期利益,做出了從商業上看似乎失策的選擇。然而這個看似平淡的起點,卻孕育著未來的蓬勃生機。孩子們來了,家長們來了,更多的新鮮面孔涌來。清晨,孩子們抬起伸展的手臂,踮起蹦跳的足尖,一個村莊的未來也如孩子般開始輕盈地跳躍與成長。當初的南山藝術學園,現在已更名為昌平向上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已有300多名在校學生。
2023年9月,家長們想舉辦交換閑置用品的活動,跟村支書講,于是從村委會搬來辦公桌——這是辛莊市集最早的起點。點點滴滴的美好,不動聲色地疊加著,旋動的未來豁然開朗。漸漸地,積累起90多家商鋪和80多家創客,新老居民、游客都迷上了這里美好的慢生活。
二
心迪咖啡因店主得名,店主早年在外企工作,英文名Cindy。在輕音樂和咖啡機急促的研磨聲中,心迪怡然享受工作。
數年前咖啡機送到村口,銷售員憂心忡忡:“你不再考慮一下嗎?確認需要買這個雙頭機器嗎?”咖啡機體量不小,而他眼前的辛莊,雖然經過治理、挺干凈,但安靜得近乎冷清……在這里開咖啡店?每天營業?哪有顧客?前景實在不樂觀。何況心迪是剛在互聯網指導下匆匆找到學習制作咖啡的地方,手生得厲害——唯有的,是她的一腔悍勇。
連心迪自己,也從未預見辛莊未來的變化。職場中的心迪不喜歡一眼望到終點的答案,想去發掘自己的潛能。辭職后創業,并不奢望賺得盆滿缽滿,她想知道自己在現實的磨碾之下能否不熄夢想。本想依靠存款先挺過兩年看看,沒想到辛莊越來越熱鬧。
開業數年,心迪咖啡店舉辦了30場音樂會:從尺八到古箏,從提琴到歌劇;二樓空間舉辦過多次讀書會與知識分享活動。心迪平常與全國各地數十位媽媽保持密切的交流。有個孩子沉迷異寵,媽媽擔憂孩子有心理問題。心迪聯系上辛莊一位養蛇類和蜥蜴的藝術家,成為孩子假期的輔導老師,一起跋山涉水戶外野營。孩子正考慮把獸醫作為自己的理想職業。心迪很高興自己能幫助到他人。
三
曾替心迪犯愁的咖啡機銷售員如果故地重游,會瞠目結舌——只有一條短短主街的辛莊,光是咖啡店,現在就有5家。福叁咖啡的院子就像小小桃花源,披光的樹葉仿佛自帶魔法。還有一家,游客從門口標識和室內氣氛中感受到別樣的寧靜——彩虹天使咖啡屋,這里的咖啡師、烘焙師和服務員是聽障人士。
對一個聽障孩子來說,要明白300克面粉、100克白糖,要調出蛋奶配比合適的面糊,絕非易事。這些在寧靜中烘焙的餅干、堅果塔、牛軋餅和桃酥,出自孩子們的非凡努力。
無聲而有序。或壓握面團,或擠壓奶油裱花,或用小板攪鏟著稠重的奶黃,或用棉手套取出烤箱里的糕餅。剛出烤箱的氣球面包,內部的空心更顯蓬松,外皮有一層薄到隱約的糖霜……他們習慣沉浸在勞動里,偶爾用手勢溝通交流。手既是他們勞動的工具,也是他們說話的工具。
最初并非一帆風順。現在的店長也曾辭職到南方去打工——這些孩子并不相信咖啡店的前景,其實也是不相信自己。連主理人李紹嬅也沒有太多的底氣。本是競品關系,但心迪完全不設提防,熱情幫助彩虹天使咖啡屋落戶的種種事宜。不出數月,這些曾受挫的聽障者,由衷體會到這里人們的友善。咖啡屋就這樣在辛莊扎下根來,在無聲中燦爛生長,在靜謐中綻放花朵。
終于,彩虹天使咖啡屋贏利了。這些孩子克服了自身的困難,自立自強的同時回饋社會,作為志愿者義賣自己制作的點心,將錢捐助給患有心臟病或白血病的兒童。什么是希望?是讓人在暴雨中也相信未來的彩虹,相信遇到的鄰居或路人也心懷天使般的溫柔。
四
在心迪咖啡和彩虹天使咖啡屋,經常可以看到前來實習的孩子。有時他們也來張貼學校活動的海報,或者參加各種學習與講座。向上學校除了基礎知識學習,還有大量人文、藝術課程,各種類型的實踐板塊和極具挑戰的個人項目。
在農耕板塊,孩子們駐留南方茶園數周,采茶制茶,還要對產品進行品牌包裝以及制定銷售計劃。在社會服務板塊,孩子們幫助殘障兒童,這種幫助除了培養愛心和耐心,還要區別這些兒童所需要的幫助里,哪些是自己能夠做到卻非要差使別人的,哪些是經過努力學習就可以完成的,哪些是由于身體條件確實無法抵達的——這是更為深入的人性洞察與體驗。
在個人項目里,呈現方式多種多樣,有的出詩集或繪本,有的制作裝置藝術。尋知班的吳岳陽同學就完成了自己的戲劇作品。這部戲劇由他自編自導自演、自己作曲配樂、自己買材料裁剪服裝,演員、舞美和樂隊,包括學生、家長和老師。
就學業而言,他們的功課包括建筑學、生物學、口述歷史、藝術手工等,希望培養完整而豐富的人格,帶著自己的枝丫向光向上生長。很多家長是學校的老師、后勤人員和志愿者。
坐在角落看書的小家伙,是云朵朵面包的主理人張盛環12歲的兒子。別看小小年紀,卻已閱讀四書五經,甚至學了3年訓詁——即使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都絕非易事。張盛環是自己孩子的老師。她喜歡自己取的店鋪名字“云朵朵”:像云朵一樣,飄浮且上升。而她也在辛莊找到了自如自在、云卷云舒的生活。
五
辛莊主街的中間位置,是名為“禮物”的小店——“禮”是繁體的“禮”,也許在有意強調文化上的傳統與習俗。
主理人夏宜室和其他主理人一樣,他們有個共同的身份:學生家長。她曾是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現在除了照管店鋪,還時常練瑜伽、站樁、唱歌、組織研學。當年從深圳初來北京,忽然見到北方寒冬時水管都被凍住,她和兒子進了辛莊,來不及收拾整理行李,就跑到冰天雪地里去玩兒……這種放松,是他們轉校來此的原因。
曾經,學鋼琴的兒子突然抗拒每天碰觸琴鍵。夏宜室嘗試通過更換老師來解決問題,但,徒勞無功。來到辛莊后,有一次她發現尚未成年的兒子去了村里一個休閑酒吧,跟人們交流音樂體會。她想象各種可能對孩子不利的場景,甚至隱藏的危險……她本能地想拽回兒子,擔心兒子學壞。但很快用理性制止自己,警告自己必須留在門外。等兒子走出來,看到等待中的媽媽……因為媽媽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孩子心懷暖意,秘密的叛逆也在融解。從中,夏宜室也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光陰似箭。當年的男孩已長成高大的小伙子,即將上大學專注音樂學習了,因為熱愛,還自組了樂隊。認真陪讀的夏宜室也沒有虛度光陰,幾年來她自修數門學業,還成功創業“禮物”店。
推開有著細微裂紋的深色木門,拾級而上……一器一物,令人心曠神怡。木作,美妙的色澤和肌理,木坯從刨花和屑粉中脫穎而出。陶罐,或用作飲茶杯盞,或用作插花器物。土布,看得見經緯之間細小的棉籽。古琴,絲弦之上閃著幽微的光芒。這里有許多設計獨特的工藝品和服裝。并非一蹴而就,是心思的一次次沉浸,指紋的一次次疊加,寂靜中的一次次等待,才有這樣的“禮物”。所謂器物連接、禮敬生命——這樣的禮物里,包含著善意、尊重與祝福。
日漸紅火的辛莊,最初的種粒只是村民對孩子的接納、對藝術的向往、對教育的敬意……之后,是辛莊的氣候、土壤和水源,讓這里結出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果實。這里有城市生活的便利和鄉村生活的閑逸,有新老村民的和諧相處、彼此交融,它并非簡單意義上的網紅,而是有著內在的精神支撐。回到這里,我們如燕子還巢,如春天回暖。
命運的禮物常常并非空降,它出自一雙雙具體勞作的手。每一次耐心打磨的此時此刻,已為未來留下秘密的指紋。辛莊的今天,正是歲月饋贈的美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