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七貓文化潤疆——網絡作家新疆行”圓滿結束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對口支援喀什15周年。跨越疆海,滬喀同心,9月6日至13日,由七貓主辦,澎湃新聞為支持單位的“2025七貓文化潤疆——網絡作家新疆行”活動在喀什成功舉辦。
本次活動共招募10位七貓中文網簽約作家、8位縱橫中文網簽約作家,含編輯等人員一行共32人,一同前往上海對口支援的喀什地區,開展為期八天的深度采風之旅。活動聚焦歷史遺跡、非遺傳承、特色產業、市井生活與援疆實踐五大主題,作家們實地走訪了喀什地區下轄的喀什市、澤普縣、葉城縣、麥蓋提縣、疏附縣等地,走訪了喀什古城、高臺民居、西夜迷城遺址、金湖楊國家森林公園、N39°沙漠等景區,參觀新疆棉加工廠、核桃加工廠,體驗非遺樂器制作、逛牛羊巴扎等特色活動,并舉行實體書捐贈、校園行捐贈儀式等活動。
采風首日,網絡作家們就體驗到了南疆最地道的市井煙火氣。喀什牛羊大巴扎是亞洲最大的活牲畜交易市場,也是古西域貿易文化的活化石,每逢周日開放。一走進大巴扎,大家就被“牛山羊海”包圍了,他們駐足于牲口交易區,觀察當地活畜交易習俗,商販們用深深的握手以示成交,充滿儀式感。
在疏附縣的中國新疆民族樂器村,網絡作家們逐一認識了艾捷克、熱瓦普、都塔爾等十余種維吾爾傳統樂器。聆聽都塔爾演奏之后,作家們親手制作起熱瓦普,從打磨琴身到調音試弦,每一個步驟都需耐心與專注。漫步云端感慨到:“手指撥著琴弦,彈出第一個準音時,好像親手喚醒一段沉睡的木中靈魂——每一根弦的調試都是為古老音色注入新的生命。”這份親手打造的非遺禮物,被大家小心收進行囊,成為此次新疆之行的珍貴紀念。
路過一片棉花田之后,網絡作家們走進東純興紡織的車間。從蓬松的棉花包到潔白整齊的紗錠,龐大的工廠里完全自動化,驚嘆于新疆棉產業的現代化水準,亂世TICH表示:“從無邊棉田到現代化車間,從勞動汗水到喀什優棉,感慨新疆七十年壯闊發展的日新月異,新疆棉真是在‘一帶一路’和鄉村振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中國核桃之鄉”葉城縣的美嘉食品加工廠,網絡作家們觀摩了核桃的篩選與晾曬流程,步入田間,親手揮桿打落樹梢的青皮核桃,體驗豐收的喜悅,此外參觀了企業展廳及核桃深加工車間,了解核桃各部分的深加工利用方式及產品形式,深刻感受了葉城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的生機。
深入麥蓋提縣N39°沙漠的腹地,許多第一次走進沙漠的作家都折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壯美。夜幕降臨,作家們一起體驗夜間徒步,觀看點亮“沙漠之心”,凝視煙花在夜空中綻放。最動人的莫過于大家圍坐在一起,聆聽古老的十二木卡姆吟唱,曲到濃時,部分作家與民間藝人一同跳起麥西來甫舞。這一刻,所有人都觸摸到了古絲綢之路文化深沉的脈搏。
采風期間,采風團向澤普縣文體中心國學書院捐贈圖書240余冊,向葉城縣昆侖國學書院、葉城縣圖書館捐贈圖書230余冊,包括《漠上青梭綠》《垂直起飛》《尖鋒》等優秀現實題材作品,以及《中意你》《梨園醉夢》《你是我的萬千星辰》等優質網絡文學書籍。白馬出涼州表示:“很高興自己的作品能夠位列其中,為文化潤疆盡上一份綿薄之力。文化潤疆重在以文載道,以文聚心,希望我們的作品能成為一扇窗戶,一座橋梁,讓書香浸潤邊疆。”
此外,采風團還為澤普縣第四中學的學生們精心挑選了“劍來”中性筆等各式各樣的文具用品,共捐贈超1000份文具包,為當地學生送上了實實在在的“學習禮包”,鼓勵孩子們執夢想之筆,以奮斗書寫未來。
經過此次實地采風,網絡作家們深度領略了新疆作為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厚重底蘊,大美新疆壯麗的自然風光、多元交融的民族風情、傳統非遺藝術的匠心,都在他們心中構建出了一幅立體的新疆圖景,為今后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烏衣表示:“這次采風讓我真正走進了我曾經在《湘疆水長》中試圖描繪的那片土地。未來我會繼續深耕新疆題材,寫一些更貼近日常、更聚焦個體命運的故事——比如一個在喀什老城開茶館的維吾爾族老人、一位在葉城支教多年的湖南老師,或是一個在沙漠邊緣種樹的年輕人。我想把新疆的自然之美、人文之深、時代之變,都融入未來的創作中。”存葉表示:“新疆是故事的寶庫,在這里走過的每一天遇到的每個人都激發了我無限的靈感。我帶走的不是簡單的景點打卡和照片,而是一個個等待被書寫的故事種子,接下來我可能會寫一個新疆數十年變化的故事。我相信,這次喀什之行將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滋養我的創作,讓我的文字多一些遼闊,更多一些人間煙火。”
采風雖已結束,但故事的回響、創作的回聲才剛剛開始。第六屆七貓現實題材征文大賽新疆題材的征稿已經開啟,后續七貓將積極發揮平臺價值,踐行社會責任,鼓勵廣大作家運用網絡文學的優勢,講好新時代下的新疆故事,創作出一批兼具文學深度與現實關懷的新疆題材精品,吸引更多讀者了解新疆、愛上新疆,以網絡文學的形式擴大對新疆獨有魅力的展現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