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秦嶺的“好看的故事”傳遞“偉大的精神” ——《過秦嶺》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
9月14日下午,由陜西人民出版社與文藝報社聯合主辦的青年作家王潔報告文學《過秦嶺》作品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施戰軍,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長郭義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梁鴻鷹,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賀紹俊,文藝報社總編輯劉颋,《中國作家》雜志主編李云雷,文藝報社副總編輯李朝全,西安市作家協會主席穆濤,陜西省作協《延河》雜志副主編弋舟,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剛,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執行主編崔慶蕾等與會研討。會議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關寧主持。
研討會圍繞《過秦嶺》的文學價值、創作特色與社會意義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這部作品以細膩筆觸和深厚情感,通過記錄平凡秦嶺人的不平凡故事,生動展現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成就。
《過秦嶺》
作者: 王潔
出版社: 陜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5-6
陜西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趙小峰在致辭中說,《過秦嶺》是青年作家王潔歷經多次實地踏訪,用心用情書寫的一部優秀作品。該書以“小人物、大主題”的細膩敘事,將宏大主題分解為鮮活的人間煙火,既見時代精神,又見人性光輝。作品已入選“中國好書”2025年7月推薦書單,并獲得了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支持。作為出版方,希望通過對這部作品的評價和探討,以更多元的視角、更寬廣的視野去發現作品所承載的豐厚精神世界。
回歸樸素與真誠,兼具美感和真相
《過秦嶺》書影
施戰軍認為《過秦嶺》最打動人心的,是其真誠樸實的寫作手法。這部作品不耍花招,不設奇特的結構,而是用一種“散文化的報告文學”風格,讓作者將自己完全融入秦嶺,實現了“人融到里邊,你的世界觀就有了變化”的創作境界。王潔在這部作品中找到了介于“人文寫作”和“大眾寫作”之間具有創新性的寫作思路。她以“貼人親物”的寫作手法讓生命與秦嶺相連。
郭義強注意到,《過秦嶺》直接以作者自己的序章開始,將讀者迅速帶入故事。他認為,這種做法體現了對讀者的尊重和親近。他特別贊賞書名及章節標題的生動自然,如“咖啡”、“土雞蛋”。對書中對金絲猴、朱鹮等動物以及普通人的刻畫印象深刻,認為這些故事生動真切,充滿感染力。他認為《過秦嶺》的可貴之處在于能夠“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寫平凡人的不平凡事,這體現了出版和寫作應具有的“群眾觀”,是用“好看的故事傳遞偉大的精神”的成功實踐。
梁鴻鷹強調,這部作品以細膩的感知、嚴謹的考證和實際的體驗,搭建起了自然、人與文化的立體敘事空間。王潔成功地將宏大命題與微觀刻畫相結合,通過一個個具體而真實的生命故事,讓抽象的生態保護變得“可觸可感”。書中對護林員、熊貓保護者、追尋貓的人等人物的描繪,充滿了真情實感,她以生態敘事作為骨骼,人文敘事作為血肉,將人物故事融入秦嶺的生態背景之中。
賀紹俊是在一次“中國好書”的評審中偶然讀到《過秦嶺》的,起初并未在意,但一讀之下便被其深深吸引。他將《過秦嶺》稱為“散文化的報告文學”,把感性放在首位,透著一種真誠的心態和情感。他認為,這本書最核心的地方在于作者抓住了“平凡而偉大”這個命題,她沒有將筆觸停留在宏大的主題上,而是將鏡頭對準了那些日復一日保護著秦嶺的普通人,描繪了真實感人的“秦嶺人”,展現了一組生動詮釋人民性深刻內涵的群像。
《過秦嶺》最觸動劉颋的是其中展現的“有我的寫作”,這是一部情感飽滿、有“我”的作品,充滿了活氣,“我”不僅僅是記錄者、采訪者,更是思考者、感受者和體驗者,誠實地表達了她在“過秦嶺”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而這種極具個人性的感受和體驗,恰恰最能引起讀者的共情和共鳴。她認為,《過秦嶺》“外視角+內視角”的獨特觀照,既告訴大家今天的秦嶺是什么樣的,又回答了“秦嶺為什么是這樣”。
在讀到此書之前,李云雷以為這是一本主要描寫秦嶺歷史文化的作品,但讀后才發現,這是一部深刻描摹當下秦嶺人生活現實的書。書中每一章都是一部小人物的列傳,每章結尾的“走筆”則像是點評,這樣的篇章結構,既能夠記事,又能夠抒發作者對人物的感情和感慨。他認為“這種文體上的創新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文學性” 。
叢治辰認為《過秦嶺》的“真”至少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作品沒有刻意拔高,而是通過平凡甚至“邊緣”的人物故事,展現出文學為弱者發聲的力量;其次,它以情動人,作者不僅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更寫出了人與秦嶺風物、動植物之間的深厚情感;最后,它是基于扎實而真誠的調研,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從最初的陌生到被采訪者完全信任,這種深入的互動使得作品獲得了真正的力量。叢治辰評價王潔開創了一種“溫柔而深入、理解而開拓的女性報告文學風格”。
生態小切口,社會大意義
研討會現場
秦嶺不僅是南北氣候和文化的地理分界線,更是一種具有符號學意義的所在。李朝全認為,《過秦嶺》作為生態文學作品,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小窗口,通過書寫秦嶺保護的進展,反映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王潔在寫作中抓住“秦嶺珍寶”這一線索,不僅濃墨重彩地描繪了秦嶺四寶中的大熊貓、金絲猴和朱鹮,也寫到了秦嶺的土蜂蜜、古梯田以及非遺“羌繡”。他認為,通過對這些“寶貝”的鮮活呈現,作品非常巧妙地證明了,在這一代人的努力下,秦嶺的寶藏不僅得到了保護和發揚,還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楊平坦言,他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就感受到了它的與眾不同,并一口氣讀完。《過秦嶺》寫的是綠色生態,但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它寫出了綠色生態中一群人的人生和生活狀態,這種生活狀態對當前社會有很強的啟發意義和引領作用?!?他用三點歸納了秦嶺人身上所體現的寶貴精神:最本真的自然觀;最堅韌的人生觀;最動人的價值觀。
穆濤從編輯角度將《過秦嶺》定義為“一本直視秦嶺的書”,作為生在秦嶺腳下的“鄰居”,作者以一種“直視”的態度,用“過秦嶺”的方式(在陜西話中,這個詞還有“經歷事情”的意思)去具體書寫秦嶺的山山水水、風物、人物、動物和植物。這種方式,是王潔自己的方式,也是對今天如何書寫秦嶺的一種有效探索。她的作品帶有傳統史志寫作的特色,記錄了進不了史的小人物,而這些人物構成了今天秦嶺的社會生態。
崔慶蕾用四組關鍵詞概括了他的核心感受:“豐富與擴大”“平凡與偉大”“真實與友情”以及“精神力量和現實意義”。從實踐的角度來講,他覺得這個作品提供了一種方法論。對于如何推動鄉村振興,如何進行生態保護,如何進行林業治理等一系列的時代命題,《過秦嶺》可以作為案例,為相關領域的實踐提供啟發。
弋舟強調,這部作品“因時而生”,高度契合時代的需要。在生態文明意識日益覺醒的新時代,這部作品的價值得以充分彰顯。作為一名作者,弋舟說自己從《過秦嶺》中受益良多,它為寫作者如何以真誠的、關切的、謙虛的、深入的姿態和現實世界、和他人建立聯系提供了一個范例。
徐剛用“有人、有料、有情”概括這部作品的特點。作品聚焦于秦嶺深處默默奉獻的普通人,有一個個鮮活的人,有特別具體豐富的內容,是由無數人的故事所組成的“一部秦嶺山,半部中國史”;王潔的寫作方式介于采風、游記和調查之間,同時又結合了史料整理和研究。書中不僅描述了事物的現狀,還回溯了其歷史淵源,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性滿足;在敘述中,作者還不斷袒露自我,使得作品呈現為一個有情的文本。
作者王潔對與會專家的細致點評表示感謝,她動情地說,作品記錄了自己三年多時間里走訪秦嶺56個村子、采訪189個人物的所見所聞所思,創作初衷源于對秦嶺的熱愛及其治愈力量的感知?!扒貛X是一個可以治愈人心靈的地方”,從最初想去散心,到后來結識許多小人物,書寫秦嶺和守護秦嶺的人們仿佛是她命中注定的使命,“書中人物堅守秦嶺是出于本能般的自然情感,而非將‘責任’‘使命’宏大詞匯掛在嘴上。我能做的,就是把他們的故事寫下來,讓這份堅守被更多人看見?!?/p>
與會嘉賓合影
(攝影:王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