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中汲取創作的營養、感受文學的力量 ——2025年北京作協作家讀書班(小說)舉辦
9月8日至12日,由北京市文聯主辦、北京作家協會承辦的“2025年北京作協作家讀書班(小說)”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辦。部分課程線上同步向北京作協會員開放。近30名會員現場參加培訓,近160人線上觀看直播。
本次讀書班是北京作協讀書會系列活動之一,是北京作協為貫徹落實全民閱讀國家戰略、加強書香京城建設而推出的作家讀書活動,旨在通過名家領讀、學員共讀、文本細讀的形式,以經典閱讀指導和促進文學創作。讀書班邀請文化理論研究、文學創作、文學評論、文學作品改編等領域的8位專家學者,采取專題講座、現場教學、交流研討等多種方式設置課程。
陳偉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 扎實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為題目,講授開班第一課。他深入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創新性、人民性、主體性、開放性、發展性的理論內涵,系統介紹了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頂層設計、工作機制和重點任務,為廣大作家創作選材提供思路和方向。
孟繁華講授《大眾文藝譜系和當下文學狀況》。他結合中國社會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系統梳理了大眾文藝的發展譜系,剖析了新大眾文藝產生的內在邏輯和文化價值,并結合網絡文學、素人寫作等新的文學現象,對當下文學創作狀況進行了反思。
圍繞理解和認識新大眾文藝,北京作協組織學員們來到朝陽農場——皮村新工人文學小組教室,開展了一場生動的現場教學。張慧瑜以《會書寫的勞動者:新大眾文藝的薪火》為題授課。作為最早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介紹了十余年來新工人文學小組的發展歷程,講述了文學為這些“會書寫的勞動者”帶來的巨大變化。學員們與范雨素、小海等新工人文學小組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感受到了新大眾文藝賦予普通勞動者的文化價值。
本次讀書班突出“閱讀”特色,特設經典領讀版塊,四位專家帶領學員對長篇小說《白鹿原》《萬壽寺》《我的孩子們》、短篇小說《丈夫》四部作品進行文本細讀。叢治辰對王小波的長篇小說《萬壽寺》進行了經典領讀。他從開頭設計、空間塑造和色彩描繪、時空糾纏、結構布局、過渡方式、敘述視角等多個方面,對小說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涵進行了深入解讀。
潘凱雄以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為例,帶領學員從《白鹿原》看長篇小說的容量和結構。結合當下青年作家創作內容單薄、內容無法支撐結構的問題,他在課程中重點探討長篇小說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強調“形式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以更豐富、更飽滿的內容,建構有意味的形式。
劉慶邦以沈從文的短篇小說《丈夫》為例,就短篇小說的創作與學員進行了深入交流。他指出,短篇小說生長于心,作家要從現實和內心中去尋找“短篇小說的種子”。他圍繞如何尋找“短篇小說的種子”、如何從種子生長成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如何處理短篇小說的細節和語言等問題,分享了自己的創作觀念和寫作技巧。
陳方以當代俄羅斯女作家古澤爾·雅辛娜的長篇小說《我的孩子們》為文本進行細讀。她詳細介紹了作家的文化身份、社會背景和創作主題,分析了這部作品的敘事結構和藝術特色,重點從童話敘事、電影感的營造、散文化的語言、作家藝術風格的獨特性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解讀。
圍繞作家們普遍關注的文學作品改編轉化的話題,余飛以《焦點編劇法與文學作品影視化實操技巧》為題授課。他分享了對當前影視編劇行業現狀的思考,并結合大量影視劇案例,闡述了焦點編劇法在劇本創作中的應用,從創意、人物與人物關系、結構、細節、道具、氣質氛圍等方面,分析了文學作品影視化的實操技巧。
讀書班期間,北京作協組織學員們集體觀看了首都文藝界職業道德巡回宣講視頻,引導作家們汲取精神力量,砥礪初心使命,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
學員們結合個人創作,圍繞閱讀與寫作的主題進行了研討交流。大家認為,閱讀和寫作相伴相生,閱讀可以為文學創作提供持續不斷的滋養。學員們通過讀書班的學習,在授課專家的帶領下,將日常零散的創作體會進行理論總結和升華。課程中提出的很多文學觀念、寫作技巧,都對他們今后的創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