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金熊貓獎在四川成都揭曉,同步舉辦文化交流論壇 光影流轉 氣象萬千
9月12日至13日,第二屆金熊貓獎活動在四川成都舉辦。本屆金熊貓獎以“光影之約 遇見美好”為主題,設立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四大單元,共有來自126個國家和地區的5343部作品參評,最終角逐出27個獎項。
本屆金熊貓獎活動期間,舉辦了金熊貓盛典、金熊貓國際文化論壇、金熊貓之夜等活動,鋪展出各國優秀影視作品的長卷,拓展影視行業交流、發展的平臺,搭建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
光影為媒,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今年,是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光影流轉,記錄歲月的故事、生活的變遷。在全球視野中,影視作品承擔著文明交流互鑒的功能,為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人們加深理解搭起橋梁,推動多元文明美美與共。
2025金熊貓國際文化論壇上,文明交流對話成為嘉賓關注的焦點。
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張政說:“當下,中國的藝術家不僅觀照中國人民的現實生活,也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認為,通過藝術這一世界通用語言,金熊貓獎及國際文化論壇架起了連通不同國家與文化的橋梁。
處于變革的時代,不同文明需要尊重差異、尋求共識。“在雅典,蘇格拉底勸同胞通過對話追求真理;在中國,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希臘前總理帕潘德里歐說,對話、共情與相互尊重是和平與合作的基石,這在今天的世界尤為重要。
“藝術能夠為文明對話開啟新的窗口,傳播和平與創新的價值。”埃及文化部部長艾哈邁德·福阿德·漢諾說,中國與埃及既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保持自身文化特質,又以開放胸懷擁抱世界,與其他文明和諧共生。
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如何跨越地域、文化等差異,更好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瑞士導演文森特·佩雷斯認為,盡管世界各地的語言和習俗有所不同,但電影擁有將人們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中國作家劉震云的答案是:“看一部這個民族的電影,讀一本他們的文學書。因為文學和電影能讓人立刻‘鉆’進對方的生活,知道他們怎么吃飯、怎么談戀愛、怎么過日子。”在劉震云看來,交流是“認識自己、也認識他人”的關鍵。去年,他的作品《一日三秋》被智利導演卡羅琳娜改編成話劇,上演后一票難求。“這就是交流的力量。”劉震云說。
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說,文化遺產也能打開人類走向未來的想象空間,“文化遺產不僅屬于一個國家,也屬于全人類。”
情感相通,藝術之美直抵人心
影視作品連接古今、溝通世界,也輝映著人類文明的歷程與世界文化的璀璨星空。本屆金熊貓獎評選以傳承、互鑒、創新為原則,不設藩籬、不論地域,以作品說話,甄選反映人類共同情感的優秀作品。“我們相信藝術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穿透偏見的高墻,直抵人心的深處!”評委會主席陳凱歌說。
金熊貓盛典上,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作品憑借藝術魅力打動評委,與觀眾共情共鳴。
將傳統神話與現代光影技術、思維方式相結合,《哪吒之魔童鬧海》摘獲動畫片單元最佳動畫片獎。“動畫片有天然的國際傳播優勢,可以用動作傳達所思所想。”評委會動畫片單元評委速達說,中國動畫要找到更多“人類共同關切”的情感內核,用角色故事打動觀眾。
紀錄片單元最佳導演獎獲得者高松,以作品《故鄉幾萬里》講述了100多年前一群外國人在中國四川以醫學治病救人、用教育播種科學的故事,引發共鳴。“當我們談論紀錄片時,我們談論的是關乎每個人生活的故事。”評委會紀錄片單元主席帕特里克·霍爾說。
電影單元中,已故導演萬瑪才旦憑借遺作《雪豹》獲得最佳導演獎。該片講述了一個人和動物如何相處的故事。“《雪豹》這部影片凝結了父親一生的經歷、思考和感悟,傳遞出一種超越時空的愛的力量。”萬瑪才旦之子、青年電影導演久美成列說。
在本屆金熊貓獎征集到的作品中,國外作品占比73.2%,近半數評委來自海外。意大利影片《還有明天》摘獲電影單元最佳影片獎,該片講述了在二戰后的意大利,底層女性迪莉婭的人生故事。“真正打動人心的電影往往具備鮮明的區域特色和文化身份,能夠精準捕捉并呈現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獨特的美與真實。”評委會電影單元評委蘆葦說。
電視劇單元里,《山花爛漫時》講述了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將青春奉獻給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的動人故事,榮獲最佳劇集獎和最佳編劇獎。扎根土地的故事,收獲最真摯的共情。評委會電視劇單元評委喬西·黛認為,來自各國的人們為同樣的故事感動,一定能催生更多精彩合作。
共話挑戰,探討技術邊界何在
本屆金熊貓獎發揮平臺作用,服務行業發展,云集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影視創作力量。在2025金熊貓國際文化論壇的4場平行論壇上,眾多國內外導演、演員、編劇和文化從業者匯聚一堂,聚焦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微短劇發展等熱點話題,進行思考與探索。
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影視創作,也催生“技術邊界何在”的思想爭鳴。在“數智賦能:科技創新驅動文化新質生產力”論壇上,電影場景設計師馬可·登蒂奇認為,人工智能可以生成場景,但創作主動權必須掌握在藝術家手中,由藝術家來思考和決定。
“少用一點人工智能,回歸思想表達的本質,可能更接近我們想要的效果。”結合制作“宇宙閃爍”劇情畫面的經歷,電視劇《三體》導演楊磊說,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要有邊界,善于留白,“這也是發揮想象力的空間。”
在“場景煥新:文化消費新趨勢與新機遇”和“生態重塑:影視產業的發展與挑戰”論壇上,從業者熱議影視行業如何應對微短劇熱潮。
電影能否像微短劇一樣,滿足觀眾對情緒價值的需求?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說,觀眾十分看重情緒價值,電影人不能保守,要用開放的心態研究消費場景的變化,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微短劇的表演方式給長劇演員帶來了新的挑戰。”演員唐嫣說,演員要根據時代需求,在實踐中尋找更合適的表達方式,為觀眾提供更多選擇。
技術是光影解碼的基礎。在“光影解碼:文化傳承的全球視野與本土表達”論壇上,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術院長霍巍說,現代信息技術正讓考古學從象牙塔走向大眾。他呼吁加強考古學者與影視工作者的合作,讓嚴謹的學術研究通過光影語言的講述實現國際傳播。
合作是促進影視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金熊貓獎期間,《金熊貓全球影像合作計劃》同期發布,圍繞版權保護和知名影視節協作等方向探索更多合作可能。金熊貓首屆劇本創投活動則以劇本為紐帶搭建平臺,挖掘新生代編劇人才和創作素材,《向云端》等10部作品獲獎,為行業發展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