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建偉:我為什么要寫《錢塘兩岸》
四十多年前,我決定這一輩子要好好努力,當一個巴爾扎克那樣的社會歷史書記員式的好作家。三十多年前,當我系統學習了中國的近現代歷史后,我把自己的夢想清晰設定為:為中國寫一部向《戰爭與和平》和《靜靜的頓河》致敬的長卷式作品。因為我覺得中國偉大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值得我窮盡一生精力,去嘗試對它進行一次文學性潑墨式書寫。
尋找寫哪里、寫什么的過程,相當漫長。直到二零零六年初夏,浙江籍大導演謝晉約我寫一個描畫錢塘江大橋傳奇歷史的電影劇本,我才逐步找到了寫我這一輩子最想寫的這一部作品的路徑。
近二十年來,為寫這部作品,我借助三十余次出差浙江的機會,對浙江特別是錢塘江兩岸的浙江,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入了解。三年前,我弄清了這部作品該寫什么,該怎么寫了,并為這部作品起名為《錢塘兩岸》。
自近代以來,甚至到了今天,浙江特別是錢塘江兩岸的杭嘉湖和寧紹兩個區域,在中國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哪一個重要舞臺上,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獨一無二的,甚至是主角的角色。
以抗戰八年為例,錢塘兩岸經歷的一切,都是中國其他地域在此期間經歷的,在豐富性、深刻性和代表性方面,所不可比擬的。這八年,前四年,錢塘江江南的寧紹地區和江北的杭嘉湖地區,分屬敵占區和中方實際控制區。后四年,侵華日軍雖然打到了江南,但從來沒有完全控制整個寧紹地區。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浙東游擊縱隊在江南的發展壯大,錢塘江江南在這四年呈現出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格局,變成了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絕對獨一無二的存在,也變成了中國抗日戰爭偉大史詩的華彩篇章。
因為中華民國的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是錢塘江南岸的寧波人,這個人在解放戰爭期間,從國際政治舞臺上的核心人物之一,最后變成了一個丟了江山、敗退到中國臺灣等幾個小島上的失敗者,加上直到一九五五年,隨著國民黨勢力敗退舟山群島,整個浙江才算完全解放,錢塘江兩岸人民在此期間所經歷的一切,也是這一時期的中國人所僅見的。
錢塘江兩岸這十八年的歷史,恰好為我的這部作品,提供了內在堅實的結構框架。于是從去年年底開始,我進入了這本書的創作階段。
《錢塘兩岸》全書擬分四卷:第一、第二卷寫抗日戰爭時期錢塘兩岸人民的生活,第三卷從日本正式投降寫到杭州一九四九年解放,第四卷從杭州解放寫到舟山群島回到人民的懷抱,全體浙江人民共同邁進社會主義新時期。為向偉大的錢塘兩岸人民致敬,全書出現的所有地名,都是他們當時繁衍生息、演出他們自己人生活劇的真實地方。
承蒙浙江《江南》雜志厚愛,在億萬中國人民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的重要節點上,先發表《錢塘兩岸》的第一卷,本人感激莫名、誠惶誠恐。留下以上文字,以解讀者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