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的經驗凝成智慧:懷念許倬云先生
許倬云先生8月4日逝世的消息傳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過去十來年從先生學習,受先生教誨的往事歷歷在目,卻不知該從何說起。恰好看到書架上2022年第13期《名作欣賞》,上面有一篇《閱讀許倬云側記》,文末注著寫作日期和地點:2021年3月25日于中央民族大學南睿樓。才意識到,寫作此文已經是四年前的事情了。
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我這樣寫道:“本文從與許先生的關系從遠而近的認識,到對許先生三本學術著作的脈絡回顧,以及這些學術著作背后的方法論的回憶,從某些側面提供給大家一些對許先生的人生與學問的理解,也是對一位寄望后學、極力提攜后學的前輩表達的敬意。許先生近些年不僅出版了《萬古江河》,而且對中美同參并說,《說中國》和《說美國》兩書更是藉其一生之閱歷和學問而把歷史的經驗凝成了智慧。我愿把此文作為‘閱讀許倬云側記’的上篇,希望下篇以‘把歷史的經驗凝成智慧’為主題,早日完成?!?/p>
逝者如斯,一晃四年。本希望能于先生在世之日寫就,然后請教先生,但還是留下了遺憾。總想著時光無限,也不斷看到先生的視頻和對話節目,總覺得先生身體尚好,雖然不久前聽俊文兄說先生目前身體不太好,但還總是朝積極面想,總想著先生之前也有些時候身體不太好,不都沒事嗎!如今先生已走,留下遺憾和漫天長憶。
不知不覺間我與先生相識已十年。在與先生結緣,向先生學習的十年里,越來越感受到一位智者,真正把歷史的經驗凝結成了智慧。不是每一個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人都能達到先生的高度和境界。但先生是如何達到這樣的智慧之境的?或者換一個說法,先生是如何把歷史的經驗凝練成智慧的?
閱讀先生的著作,尤其是與先生的直接交往,不時給我啟發,讓我與這個問題的答案距離越來越近。
最初與先生直接結緣是2015年發電子郵件請先生為拙著《走出鄉土》寫跋文。先生很快回復:“謝謝賜函。我們雖然從未見面,為費先生大作的演繹作序,義不容辭。但須等幾日,等我的助手來,幫助筆錄口述?!贝蠹s一個月后,先生即發來跋文,讀到這篇連接著我與先生的文章,感覺自己忽然與多年來高山仰止的先生距離這么近。跋文中的兩句話印在書的封底,我一直當作先生對我的期許和鼓勵來勉勵自己,即“陳心想先生比費 (孝通)、楊(慶堃)兩位晚生六十五年,我讀到他的文章,內心的感觸,悲欣交集。傷心的是,要到三個世代以后,費、楊兩位的工作,才有人真正接下去。欣喜者,三個世代以后,有這么一批人能接下去。”先生獎掖后生的心情躍然在目。學術需要薪火相傳,需要“傳燈人”,先生對很多能幫助到的后生,都竭力相助,為賡續學脈傳燈續火。受此啟發,張冠生先生曾就錢穆、費孝通和許倬云三位先生寫過一篇《三個世代傳燈人:錢穆、費孝通與許倬云先生》。
后來,我就通過電話或者視頻聊天的方式向先生學習。一些刊物的編輯得知此事,就說應該記錄下來,為學人做一份特殊的貢獻。于是就其中幾次首先征得許先生同意,聊天時做了錄音,后整理成章發給先生修訂。比如《孔子是轉型期的樞紐》(《教師月刊》2017年第4期)和《倚杖聽江聲——許倬云教授訪談錄》(《書屋》2017年第2期)就是這樣產生的。之后我也就先生的著作的閱讀寫了一些文字比如《〈論語〉里的社會轉型——讀許倬云〈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華讀書報》)和《閱讀許倬云側記》等。
在《孔子是轉型期的樞紐》那次談話里,我對孔子和《論語》的認識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許先生把孔子放在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下來理解。他說:“那一時代背景呢,就是‘禮壞樂崩’的巨變:封君制度在崩潰,國家正在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從封建的政治、經濟的從屬關系著眼,而是從人與人之間平等相待的觀念為根本。國家正在成形,從城邦,逐漸擴大到天下。是在‘修己以為人’逐步進展,到安民,安百姓;那最后階段是百姓,也就是安天下萬民,甚至圣王都沒有做到的境界?!痹诜饨ㄉ鐣?,“君子”本來是一種社會地位,是社會精英,但在轉型的時代,君子變為一種高尚的理想人格。“君子”的品格可以經由學習培訓實現,而不是如貴族地位的世襲。這一品格的養成過程就是“教育”,既要有內在的自我修為,又要有外來的彼此激勵,益友之間的互相影響。先生對比中西古典時代的孔子和蘇格拉底,東、西二圣“都盼望‘高貴’不在人的地位,不在錢財,而是具備高貴的品格”。
君子人格的培養,或許正是先生智慧的源泉之一。另一個大概是先生濃厚的家國情懷吧!雖然先生身在海外,但家國情懷愈發濃烈。八年前我去匹茲堡拜見先生,師母還說先生家國情懷的熾烈,提到祖國,回憶當年經歷抗戰,說到中國文化和歷史,先生深情難抑,多次不由自主地滿眼含淚。許多與先生接觸過的同仁都記述過這樣的感人場景。所以,當我們聽到先生說“我真正的歸宿,是歷史上的永遠不停的中國”時,能夠體察理解先生的靈魂深處的執情!
人類文明大歷史的經驗和個體小歷史的經歷交織在一起,在先生那里淬煉出歷史的智慧和人生的智慧。我無力把先生的智慧悟深參透,只是談一些自己的感想;回憶與先生的一些交往片段和學習心得,以此緬懷先生。
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