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的素酒與葷酒
在劉繼卣的《大鬧天宮·下界為王會親朋》中,描繪了精致的酒器,其中就可能盛有椰子酒和葡萄酒。作者供圖
眾所周知,漢傳佛教僧侶有戒肉戒酒的律條。在明代成書的《西游記》中,唐僧多次提到“酒乃僧家第一戒”。如第十二回,唐王給唐僧餞行時,唐僧稱:“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第十九回,唐僧對高太公稱:“酒是我僧家第一戒者。”但在《西游記》中,還多次提到唐僧師徒飲酒之事。第五十四回,唐僧甚至親口說:“貧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原來,在《西游記》的世界中,佛教僧侶要戒的只是“葷酒”,飲用“素酒”并不算破戒。第八十二回中,唐僧被白毛老鼠精強逼成親,唐僧心中暗祝道:“弟子陳玄奘……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強逼成親,將這一杯酒遞與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強吃了,還得見佛成功;若是葷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墮輪回之苦!”那么,什么是素酒,什么是葷酒呢?為什么玄奘法師吃素酒不算破戒,飲了葷酒就算破戒呢?
素酒的原材料
素酒包括果酒和米酒兩大類。果酒是用水果汁液自然發酵而成的酒,在《西游記》中,主要有葡萄酒和椰子酒。第八十二回:“他知師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鐘。”這里明確指出,葡萄做成的酒為素酒,這種素酒唐僧不僅不戒,平日里還喜歡飲用。
中國古代的葡萄酒有三種:一是以葡萄汁液自然發酵釀成的“真葡萄酒”;二是添加了葡萄汁或干葡萄末,用糯米釀成的米酒(黃酒);三是用葡萄和酒曲發酵醞釀,蒸餾而成的燒酒(白酒)。《西游記》中的葡萄酒是指葡萄汁液自然發酵而成的,而非添加酒曲釀造的米酒(黃酒)或燒酒(白酒)。這從《西游記》將葡萄酒稱為“萄漿”可以看出——第三回:“廣設珍饈百味,滿斟椰液萄漿,與眾飲宴多時。”
《西游記》中談到葡萄酒時,常與椰子酒并列,第一回稱:“胡桃銀杏可傳茶,椰子葡萄能做酒。”第二回稱:“都來奉承老孫,大盆小碗的,椰子酒、葡萄酒、仙花、仙果,真個是合家歡樂!”椰子酒是用椰子汁液自然發酵而成的酒,在《西游記》中,多稱為“椰酒”“椰醪”“椰液”。孫悟空在花果山時,常與眾猴飲用椰子酒。大圣皈依佛門,重返花果山時,眾猴亦用椰子酒為孫悟空接風。做了和尚的孫悟空仍然飲用椰子酒,說明椰子酒和葡萄酒一樣,屬于僧人可以飲用的素酒。
無論是葡萄,還是椰子,均為水果。用葡萄汁、椰子汁發酵釀成的葡萄酒、椰子酒均屬素酒。推而廣之,用水果的汁液自然發酵而成的其他水果酒,如石榴酒、橘子酒、梨酒等,酒精度數較低,酒味醇和,均可稱之為素酒。
第二種素酒為米酒。中國古代多以小麥粉制曲,以黏性的黍米或糯米釀酒,故俗稱為米酒。唐代初年,即《西游記》故事發生的時代,各種米酒是人們飲用最多的酒。安史之亂后,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糯米逐漸取代黍米成為中國谷物酒的主要釀造原料。《西游記》將糯米釀造的酒稱為“香糯素酒”或“香糯酒”,第八十八回稱:“有幾瓶香糯素酒,斟出來,賽過瓊漿。”第二十三回提到,“秋有新篘香糯酒,冬來暖閣醉顏酡”,“新篘香糯酒”即新釀篘取過濾的糯米酒。由于糯米酒屬于僧人可以飲用的素酒,故“四圣”以此來引誘唐僧師徒四人。
米酒性寒,飲用時一般需要溫燙。在《西游記》中亦可見到溫酒的描寫,第八十四回,在滅法國趙寡婦店中,四人吃過素饌后,“又問:‘可吃素酒?’行者道:‘止唐大官不用,我們也吃幾杯。’寡婦又取了一壺暖酒。”第四十八回,在車遲國陳家莊,七月遇飛雪,主人陳澄設酒宴款待唐僧師徒,“陳老問:‘列位老爺,可飲酒么?’三藏道:‘貧僧不飲,小徒略飲幾杯素酒。’陳老大喜,即命:‘取素果品,燉暖酒,與列位湯寒。’”文中的“暖酒”“燉暖酒”,很明顯即溫燙酒。
在《西游記》中,糯米酒之所以被稱為“素酒”,主要因為釀酒所用的糯米和面曲均為糧食,不摻雜有任何葷腥原料。另一個原因是糯米酒和葡萄酒、椰子酒等水果酒一樣,酒精含量較少,酒味較為醇和。
葷酒與非葷非素酒
與“素酒”對應的是“葷酒”。“葷”最初含義是有刺激性氣味的菜蔬,佛教視蔥、蒜、韭、薤、興渠(阿魏)為“五葷”。今天,“葷”往往指肉類食物。肉類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腥”,漢傳佛教自梁武帝開始戒食肉腥,故人們常說僧人不食“葷腥”。凡酒液中含有肉類或“五葷”蔬菜原料的,均被視為葷酒。
從生產方式上看,葷酒可分為釀造葷酒和浸泡葷酒兩類,其中釀造葷酒是中國古代葷酒的主體。
釀造葷酒是指肉類或其他“葷料”參與釀造過程的酒。羊羔酒(又稱“羔兒酒”“白羊酒”),是中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釀造葷酒。五代末便有了羊羔酒,宋代以后,羊羔酒主要流行于北方廣大地區。宋明時期,人們將在冬日暖屋中飲用羊羔酒視為生活舒適的象征。狗肉酒又稱“戊戌酒”,唐代孟詵《食療本草》中即有記載。除羊羔酒、狗肉酒外,釀造葷酒還有花蛇酒、烏蛇酒、蚺蛇酒、龜肉酒、虎骨酒、麋骨酒、鹿頭酒、膃肭臍酒等。在少數葷酒中,除動物源性的肉類外,還添加有植物源性的葷料,如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記的鹿頭酒,釀造過程中摻入了少量的蔥、椒。
浸泡葷酒是將葷料浸泡到成品酒液中而得到的。按葷料的性質,大致可分為動物源性浸泡葷酒和植物源性浸泡葷酒。其中,動物源性浸泡葷酒有蠶沙酒、蝮蛇酒、紫酒(雞屎白酒)、虎骨酒、鹿茸酒、蟻酒、蝎酒等,植物源性浸泡葷酒有蔥豉酒。部分葷酒,醞釀、浸泡兩種方法均可制作,如蚺蛇酒、虎骨酒等。由于《西游記》記僧人飲酒,關注重點是素酒,對各種葷酒記載不多,書中沒有具體的葷酒品種。
除植物源性的素食外,漢傳佛教僧侶亦可食用奶乳、蜂蜜和未受精的雞蛋,這些食品均屬于動物源性食品,但本身又不含有生命成分,可謂非葷非素。奶乳和蜂蜜均可釀酒,以它們為原料釀成的酒可謂是“非葷非素酒”。馬奶、牛奶、駱駝奶、羊奶均可釀酒,統稱為“奶酒”或“奶子酒”。其中,馬奶酒最為馳名。
在《西游記》中,沒有具體提到奶酒,但卻提到了羊酪。第五十一回:“老魔王高坐臺上,面前擺著些蛇肉、鹿脯、熊掌、駝峰、山蔬果品,有一把青磁酒壺,香噴噴的羊酪椰醪,大碗家寬懷暢飲。”“羊酪”本為用羊乳制成的乳酪,但這里卻是指用羊乳釀成的奶酒,因為文中前有“青磁酒壺”,后有“寬懷暢飲”,均言飲酒之事。“羊酪”又與“椰醪”并列,椰醪為椰子酒,故羊酪為羊奶酒無疑。
為何允許飲用素酒
《西游記》將酒分為素酒和葷酒,并認為僧人飲用素酒不算破戒,只有飲用了葷酒才算破了酒戒。之所以飲用素酒不算破戒,原因主要有二:第一,釀造素酒的原料為素,既不牽涉殺生害命食肉,又無葷臭之氣沾染;第二,無論是果酒,還是米酒,素酒酒精含量較少,酒味醇和,有節制地少量飲用,不至于亂了本性。
素酒概念的提出,為佛教僧侶飲酒留下了一個缺口。這背后有深刻的文化原因。第一,在中國文化中,酒的作用甚大。《漢書·食貨志下》云:“酒者,天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百禮之會,非酒不行。”《西游記》中的玄奘法師,在一些重要的典禮上也不得不飲酒,第十二回在玄奘法師西行之前,唐太宗親捧酒爵送行,稱:“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結果“三藏不敢不受”,“復謝恩飲盡,辭謝出關而去”。第二,中藥與酒有密切關系。不少中藥需要酒液才能發揮出最佳藥效。藥酒名義上是酒,實質上卻是藥。按照佛教戒律,僧人不能飲酒,但飲用治病救人的藥酒并不能算破戒。外傷涂抹酒精或藥酒,亦不算破了酒戒。
素酒雖為佛教僧侶飲酒留下一個缺口,但并非鼓勵佛教僧侶飲酒,《西游記》中的唐僧對于素酒,是能不飲就不飲,能少飲就少飲。第十九回中,高老太公宴請唐僧和悟空,并為八戒送行。在宴飲中,唐僧直接拒絕了高老太公的素酒。第四十八回中,面對車遲國陳家莊陳澄的宴請,唐僧稱:“貧僧不飲,小徒略飲幾杯素酒。”
素酒概念還體現了佛家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處世方法,這頗符合中國傳統儒家“事急從權”的原則。對佛教僧侶而言,不能飲酒是明文戒律,而飲用素酒則是權宜之計。從素酒概念中可以看出佛教觀念與中國本土儒家思想的融合,這也正是佛教在唐代以后中國化的具體表現之一。
(作者:劉樸兵,系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