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寫給世界的一封情書
中國古代美學與西方美學在范疇、概念、內涵及表現形式或實質取向上,均存在根本差異,各自遵循獨特的生成與發展路徑。漢字演化之路,亦是“書畫同源”的有力見證。深究現存文獻,“氣韻”一詞最早見于南朝齊梁時期畫家謝赫所著的《古畫品錄》。其提出“六法”,即:“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边@“六法”被后人奉為中國繪畫的“千載不易”之準則。
當對“氣韻”的追求從巖畫、書畫擴展至音樂、舞蹈等更廣泛的藝術門類,中華五千年文脈也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延續。在傳承中發展、于發展中傳承——歷史長河大浪淘沙,留存的手藝無不兼具審美價值與實用功能。非遺手工藝是“地球村”里中國人獨有的生活美學。當我手捧厚重的《108種手藝》(第一輯),反復翻閱時,感動的淚花自心底涌起,難以自抑。我深知,這份感動源自心靈深處,沉甸甸的。原以為,吾寫書、記錄已足夠認真,卻未曾想到,有人比自己更為嚴謹、周祥。出于這樣一種原始而樸素的情感,吾嘗試從“氣韻”的視角淺談對此書的理解。
首先要了解的是——何為“108種手藝”?該書的作者是“王的手創”(以下簡稱“大王”)。其夫人王丹青是專業手工藝設計師,也是一位藝術家,對于手工藝品有著異于常人的領悟與情感。這部琴瑟和鳴之作的出發點,是致力于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新再現。五年前,“大王”夫婦啟動“108種手藝”項目,持續深入實地探訪108種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以獨特視角重新梳理各地手藝,挖掘其文化內涵與精神本質;以手工藝為窗口,重新認識中國與傳統文化。
那么,何為“108種手藝”?為何偏愛“108”這一數字?數字“108”,既是人的浪漫寄托,更是古往今來人們追求“天人合一”圓滿境界的體現。中國曾是傳統農耕社會,古人秉持“天圓地方”理念,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中原古人善觀天象,以中原為中心,創造性地將天地人、日月星辰與四季輪回的規律拆解為12個月、24節氣、72物侯——三者之和恰為108,寓意“天地人時”的圓滿,循環往復則萬物輪回。對于這一數字內涵,儒、釋、道各有闡釋,卻殊途同歸:如道家以“36天罡(陽)”與“72地煞(陰)”構筑秩序,契合陰陽相生、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從唐宋都城的108道暗榫,到明清御瓷的108組紋飾,再到少林108羅漢拳、武當108式太極拳……“108”早已超越其數字本義,成為連接“天地人時”的文化符號與吉祥代碼。
據我了解,“大王”所理解的“108種手藝”,既包括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也涵蓋從未走出深山的普通農人的技藝;既有昔日皇家貢品、文房雅玩,也有植根鄉土的日用之器。它們既有廟堂的莊重,亦具民間的溫度,雅俗共賞。其妙處在于觀者的內心感受,趣味則源于視角與立場的切換。第一輯收錄了前期記錄的38種手藝,地域覆蓋貴州、云南、江西、陜西、浙江、安徽、河南、福建等地——如貴州,真實記錄并提煉了苗繡、銀飾制作、古法造紙、蠟染、馬尾繡、熬糖、手織布等仍在傳承的活態手藝;浙江則包括竹編、水墨禪畫創作、銅藝、篆刻、笛簫制作、釀酒、夾纈等;陜西亦有馬勺臉譜繪制、泥塑、編藤、面花制作、布堆畫等。截至今年7月,“大王”團隊已完成70種手藝的詳實記錄,足跡遍及中國東西南北。中國非遺手工藝的探尋之路漫漫,“大王”夫婦仍將繼續求索。
從第一輯所述的38種手工藝中,我真切感受到流淌于文化血脈中的“氣韻生動”。何為“氣韻”?首先,我們應該上行歷史,從古籍中尋找經典闡釋。在中國古代美學中,“氣”與“韻”原為兩個獨立概念,各有其內涵與外延;至魏晉南北朝,始見合用,逐漸應用于畫品、詩品、書品等領域,進而擴展為藝術評論中的核心美學范疇。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氣,云氣也?!逼浔玖x為自然界的云氣,而在古人樸素的宇宙觀中,將“氣”抽象為世界萬物的生成之源——人介于天地之間,亦是“天地氣化”的產物?!豆茏印葮I篇》云:“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薄肚f子·知北游》亦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惫湃酥亍皻狻?,今人亦然——“養氣”與“知言”的理念具體融于衣食住行、日常起居之中。如該書“自然的恩惠”欄目所收錄的釀糖、熬糖、面花制作、巖茶炒制,“中國衣裳”中的苗繡、馬尾繡、手織布、蠟染、扎染、錫繡、夾纈,“巧工日用”中的黑陶制作、鈞窯燒制、汝窯燒制、藤編、油紙傘制作、柴窯裸燒等技藝——無聲無息間,人既受剛健正氣之滋養,日常言行亦得以規范,二者相得益彰,在歲月長河中潤澤著一代代中華兒女。
“韻”字,古人最初用于音韻學(古代音韻學),本文同“音”。在北京師范大學的本科生選修課中,有一門“非顯學之顯學”——訓詁學。每逢這位訓詁學老教授授課,總是人頭攢動、座無虛席,走廊也站滿旁聽的學生。老先生已年過七旬,卻精神矍鑠,單一個“韻”字,便能引經據典娓娓道來,不知不覺間連上數節,一個下午的光陰盡付于此。這是常態,更是魅力。
《世說新語》劉孝標注引《向秀別傳》稱:“(向秀)與譙國嵇康、東平呂安友善,并有拔俗之韻。”至此,“韻”字突破音韻學限制,開始用于品評人物風度,形容嵇康等人超凡脫俗的精神氣質。從言聲到品人,詩、書、畫、藝的鑒賞標準也由此上升審美層次。
在《108種手藝》(第一輯)中,福建巖茶的生長環境,恰是一幅流動的“氣韻生動”的山水畫卷。巖茶作為春茶中最晚采摘的品類,須待新葉長至“中開面”方可采摘。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寫道:“(茶)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备呗柸朐频奈湟纳?,巖隙石縫間的茶樹天生天養,汲納天地精華,不受人力、外力之影響,巖骨花香的“巖韻”成為一種世間少有的味覺意境。在透著“巖韻”的中國畫中,遠景是層巒疊嶂的武夷群峰,中景是陡峭巖壁間忙碌的茶農,近景則是石縫中頑強生長的一片片綠葉——渺小卻充滿生機。無論局部或整體,這幅以天為幕、地為席的畫面中,巖茶比起其中的人物、花鳥、山水,更顯“氣韻生動”,洋溢著靈動鮮活、生生不息的氣象。
108種手藝,不止108種,不囿于108種。中國非遺手工藝超越古今時空與中外界限,更超越了“形似”的淺層美學表征。正如葉郎先生所言:“在中國美學中,‘美’與‘丑’并非絕對對立。”這108種手藝,其“美”已不言自明,無需贅言,真正價值在于內在的“氣韻生動”——在傳承中孕育出活潑靈動、長久不衰的生命力與精神張力。
能生活于千年未斷的文明傳承中,幸之樂之。我們期待在手藝之外,讀懂更深遠的精神內涵,期待《108種手藝》第二輯、第三輯的問世,更期待在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中體味審美帶來的小確幸。我們深知,《108種手藝》系列,正是中國非遺寫給世界的一封深情而莊重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