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年畫坊
她坐在桌前畫一幅鴛鴦戲水圖,為了把羽毛暈染得更細致,身子不由得湊近了些。手指間的兩只毛筆來回輪換,又是點又是皴。鴛鴦越來越生動,仿佛能游出畫面。這是一張工筆花鳥畫,最考驗人的耐心。誰能想到,她并不是畫家,只是這村里的農婦,卻在繪畫里安度著自己的夕陽紅。
在這間鄉村年畫坊,年輕些的人喊她桂姨,略大些的喊她桂香嫂子。她不只是農民,那雙手干過太多的工作。前兩年,因為老人身體不好,她便跟丈夫回了故鄉衡水武強。
一下車,她就驚呆了。當年他們是因為貧窮才去往他鄉的,如今回來,一條平坦的柏油馬路直通村里,房子也都翻了新,一家比一家氣派,外墻上是各種各樣的畫作。有教人誠實守信的,也有講孩子們曾玩過的各種傳統游戲,她看得入了迷。
作為以年畫為非遺傳承的千年古縣,武強一直有畫畫的傳統和氛圍。她從小就渴望畫畫,但一直沒有機會進行專業學習。直到有一天,她在照顧老人的間隙,去村里遛彎兒,卻發現一個掛著“武強木版年畫非遺工坊”牌子的院落。她想起這戶人家當初經濟條件并不好。
后來,她才知道,這家竟出了位畫家,并且還成了武強年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早年出去打拼,在北京、天津等地開畫廊,又堅持苦練畫藝,多年后回到家鄉,一心發揚、推廣武強木版年畫。
年畫坊里多是附近村莊的村民,也有退休的教師、殘疾的青年……他們學成之后,通過提交作品來實現創收。聽說畫室招收學員,本村報名的人還能免收學費。在老人去世之后,桂香嫂子果斷選擇留在家鄉,她說:“每天走在村莊里,空氣那么清新,再看到兩邊墻體上的畫,就覺得生活這般美好。”她鼓起勇氣走進了畫坊,苦練基本功,臨摹工筆,也創作年畫。去年,中國春節申遺成功后,他們還接到了為某個大使館創作年畫的訂單。
每天,她把家里收拾利落后,走不到一百步,就到了畫室。她一筆一筆地練習,沉浸其中。她喜歡這樣的氛圍,每個人都安靜創作,在線條和色彩構建的世界里遨游。她理一理梳得高高的發髻,說,等有時間了,要在自家墻上畫滿作品。
她說:“一輩子在外打工、奮斗,總覺得夢想在遠方,沒想到,晚年竟然能在村莊里實現夢想。”算起來,她已經來到畫室八個月,不光過足了畫畫的癮,還有了一筆相對穩定的收入。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桂香嫂子和這些村民的畫作與畫家們的藝術作品自然是不一樣的,但她們以此為樂,并以此為業,從中收獲到的簡單快樂也許更貼近畫畫本身。你看,她蘸每種顏料時始終微笑著,讓人覺得,她臉上的喜慶像一股快樂的泉水,順著這五顏六色的一筆又一筆,向那些欣賞者汩汩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