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信訪古
我被古老的事物吸引,是最近幾年的事。年歲漸長,開始喜歡懷舊,懷自己的舊,懷人世的舊。我總想著將那些即將消失的舊事物用文字保存下來,或許它們就得到了永生。寒信古村就這樣進入了我的視野,它擁有六百多年的建村史,以及眾多的古樹、古祠……
從江西贛州于都縣城往東北方向驅車三十公里,便到了寒信古村。村莊坐落在梅江邊上的寒信峽峽口,據留存的清朝乾隆年間蕭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蕭氏壽六公在此開基,迄今已歷六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全村百姓九成以上是一脈相承的蕭姓。緣于梅江水利之便,寒信村曾是贛州東部六縣水路航運的必經之處,商貿繁榮,村民生活較為富裕。整個村子背靠群山,呈條狀臨江而建,村民們或漁樵,或耕作,或經商,各有各的活法。
甫入寒信古村,首先被冠蓋巨大、枝干斑駁、蔓延成片的古樟樹和古榕樹震撼。沿著梅江岸邊往前走,一株接一株遮天蔽日的巨大榕樹枝葉相接,將一條村道整個地攬進它們的懷抱之中。若是雨天穿過這條幽徑,幾乎可以不用撐傘。酷暑天那就更不用說了,不僅負責為你遮擋烈日,還幫你催動涼風。徜徉其間,我莫名產生一種被老祖母庇護的安全感。
這樣的古榕樹,全村還保留有二十九棵,樹圍最大的需七八個大人才能合抱。聽老人們說,它們的年紀也許有上千歲。
全村最大的古榕樹,佇立在育英小學校內。它以碩大無朋的身軀,支撐起一片書聲瑯瑯的天空,使得一所學校成為風景獨特的雅致之所。聽說,從前除了于都本縣學子之外,興國、瑞金等縣也多有學子來此求學。
寒信古村至今保留有龐大的古建筑群,其中最具規模、最為醒目的當屬蕭壽六公祠。
沿著村道一直走到寒信峽峽口,便到了這座雕梁畫棟的古老祠堂。蕭壽六公祠建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又稱敦睦堂,用以紀念寒信村的開基祖蕭壽六。祠堂坐東北朝西南,背靠寒信嶂的庵背山,面朝水域寬闊的梅江,四周飛檐翹角,龍盤虎踞,氣勢非凡。祠堂門前有一對頂天立地的紅石柱,石柱與屋檐的連接處,刻有兩只木雕垂獅,神態逼真,威嚴而勇猛。門楣上安置著各種寓意吉祥的木雕花紋,還鑲嵌有多幅真人字畫,有山水,有花鳥,想必造價不菲。
在寒信峽,至今流傳著蕭壽六公開基的故事。家居贛縣的蕭壽六性情飄逸,好山樂水,公元1374年的某日,他溯貢水巡游至寒信峽,看到這里山水秀麗,十分喜歡,遂攜家眷前來定居。蕭壽六公生有四子,他們有的善讀書,有的喜捕魚,各有所長。幾十年過去,蕭家人丁興旺,勢力漸強。六百多年來,寒信村蕭氏家族不斷開枝散葉,繁衍子弟超過兩萬人,分布在四鄰八鄉和全國各地,寒信村也成為贛南蕭氏最大的群居地之一。
我來的時候,非節非慶,蕭壽六公祠空曠寂靜,只有一位蕭姓子弟好心引路講解。其實,這里是蕭氏宗族舉辦慶典、祭祀祖先的重要場所,每遇重要節日、學子高中、添丁嫁娶、老人還山……全村人都要聚集在祠堂里舉行儀式,祭拜列祖列宗,祈求平安吉祥、人才輩出。他們凝聚力強,心向一處,無論時間過去多少年,仍然像一家人。
漫步寒信古村,隨意就能闖進一幢古建筑,大小祠堂和牌坊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來歷和故事。如果運氣好,還能遇到古民俗,比如表演客家古文的盲藝人,拉著二胡以方言咿咿呀呀地唱著遠古的故事,仿佛地老天荒也不過如此;再比如坐在榕樹下制擂茶的中年女人,一柄光滑的擂杵握在手中,一只笨重的擂缽臥在腿間,擂杵在擂缽的鋒利壁沿間不停地轉著圈圈,轉啊轉啊,就有一股清幽的茶香味在古村里彌漫開來。
我最愛的是古建筑之間的青磚小巷,窄而長,仿佛連著悠長的時光。野草從青磚縫里鉆出來,天光從屋瓦縫里漏下來,一個人順著小巷慢慢地走啊走啊,走到一戶人家的院墻外,看青灰色的瓦片露出彎曲的弧度,看院子里種著的幾株仙人掌和太陽花,聽門“吱呀”一聲從里面打開,出來一個面目慈祥的老婆婆……所有的古意,都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