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何以沒有“觀念”
讀完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新書《畫中有話》,有些話想聊聊。書中收錄的是當代藝術家余友涵的部分畫作與語錄札記。他已于2023年12月逝世,然而讀著這些文字和畫,依然能感覺到他是鮮活的。
如今,很多人都表示看不懂當代藝術,也不明白它們存在的意義。那么,不如聽聽余友涵的看法:“當代藝術并非來源于生活,當代藝術來源于文化。”
我們的文化是什么?是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直至19世紀末西風東漸的時代思潮和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動蕩,開啟了現代化之路。余友涵說:“將西方現代繪畫的創作技巧與中國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結合起來,用以展現現代中國繪畫的新風格,是現代中國美術家的使命。”百年現代化之路,前賢已作出表率:林風眠、周碧初、吳大羽、趙無極、黃賓虹、吳湖帆……到了余友涵這里,他談中國式現代化、傳統文化的養分、書法、道家宇宙觀等;而關于傳統文化如何轉譯,他沒有教條式說教,而是用自己的作品說話。他做的是將黑白作為創作的基調,去掉強烈的色彩對比,略加冷暖變化;運用水墨技法,去掉直線,改用曲線;遵循“天地萬物與我合一”的道家思想,卻并不那么直觀地表現其思想,如作品中標志性的“圓”,體現了“一瞬”與“永恒”的關系;流動的筆觸則象征循環的運動,一種虛靜與生動共存的“陰陽”理念。他相信中國文化及藝術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可預見的未來都會與西方不同,這是一個客觀存在。
余友涵還寫道:“藝術求新,但新不是唯一目標;藝術是創造,但創造不是唯一的要求。”“藝術需要誠實,藝術家更應該誠實,但誠實不是藝術。”“藝術追求完美,但完美的藝術最不完美。”這三句話頗有當代藝術的邏輯深意。作為當代藝術家,余友涵的藝術其實頗具觀念意識,但他反對就“觀念”一詞大做文章。他為什么還要畫沒有“觀念”的畫呢?因為今天藝術的各式“觀念”實在太多了。已經分不清哪些是新觀念、哪些是舊觀念,哪些是觀念、哪些不是觀念。他認為一味求新的藝術多了觀念,卻少了價值。20世紀現代主義藝術家馬克·羅斯科也說過類似的話:“繪畫是一個逐漸清晰的過程,它最終會消除所有的阻礙——畫家和觀念、觀念和觀眾之間的任何阻隔。”
“我之所以堅持繪畫,是因為繪畫就像走路,人類發明了汽車和飛機,但還要走路。”余友涵用這句話作為結尾,也是對當下人工智能熱潮之下、社交網絡上到處傳播的“我們為什么還需要藝術”這一質疑的一種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