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邊的琴聲
來到安江鎮時還是寒天,收割后的稻兜一片齊整,橫豎正直,像威武的陣列。可以想見,夏季這片稻田的葳蕤長勢。這里是安江農校舊址,曾是湖南省培訓水稻種植人才的地方,也見證了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雜交水稻的過程。后來,學校合并遷往懷化市,留下少量試驗稻田。如今,校區成了觀光、學習教育、旅行打卡網紅地,農田一下變得更熱鬧了。
走在田坎邊,我反復想著一個問題,在這里,袁隆平靠的是什么力量,改變了一方水土,培育出解決中國人糧食問題的雜交水稻的?
學校沒有圍墻,試驗田外就是附近村里的農田。聽這里的人講,學校和附近的農民共用一個水源。袁隆平曾對學生說,水圳從村里流過來,應該讓村里先澆灌,我們等到夜里吧。數不清有多少個夜晚,袁隆平站在月色下的田坎上,悉心聽著水稻喝水拔節的吟唱,他的身影倒映在水田里。這個身姿,在田坎上站了幾十年,鉆研出了一粒金種子,改變了世界的顏色。
在一張袁隆平站在稻田邊拉小提琴的舊照片旁,我心里的答案變得清晰起來。年輕時,袁隆平遵循興趣考到了西南農學院,他喜歡聽隔壁宿舍的同學拉小提琴,并學會了演奏。1953年畢業,他分配到了安江農校。他母親在地圖上找了很久,才找到他即將前往的偏遠的工作之地,心疼兒子要去那兒吃苦。可袁隆平說:“我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這把小提琴,是他領到第一個月的工資后,在長沙購買的。此后,農校的田間地頭、月下樹前,都留下了他釋放思念、舒展焦慮、堅定步伐的小提琴旋律。每一次拉琴后,釋放情緒的他都變得更加輕松,既保持了樂觀,也看到了更遠的地方。
一邊種田,一邊拉琴,袁隆平在沉重的工作中營造了空靈的心境,助進了思維的活躍、靈感的閃爍。袁隆平演奏小提琴的這一愛好還影響了很多學生。20世紀50年代,安江農校首屆培訓班畢業時,學生李俊杰向袁隆平提出心愿——是否能將小提琴送給他?他會帶著老師的琴聲走向更遠的山鄉農田。袁隆平一口答應了。2007年農校首屆學生畢業五十年聚會上,李俊杰帶著這把舊琴來了,并深情講述了幾十年的人琴滄桑,讓人熱淚盈眶。如今,這把小提琴保存在湖南省懷化市鶴城區。
袁隆平是怎么看待小提琴之道的呢?他到晚年依然熱愛拉小提琴。他喜歡《行路難》這首曲子,70多歲時在“科學在中國”的文藝晚會上,還深情演奏過。我找到視頻聽了,曲調折返,琴聲銳利,像是看到了一個人背著沉重的行囊蹣跚在路上。袁隆平說,這首曲子是著名科學家李四光先生創作的。在科學的征途上,并非都是坦途,常常會起伏不平、彎曲纏繞,但只要像琴弓往返一樣,一步一步走下去,路便行得通了。
堅硬的生活需要柔化,小提琴正好具有這個功能,幫助袁隆平找到詩和遠方,支撐他長久的戰斗姿態,走到最理想的稻田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