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筆墨為師者畫像
尊師重教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古人有言:“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教育之作用和教師之地位由此可見一斑。現代以來,教育形成更為科學、系統的體系,在人才培養和文明傳承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位置也更加凸顯。與之相對應,教育作為文學敘事的對象也獲得更多的關注,對教育領域各類事件、現象的書寫更加豐富,對教師形象的塑造更加豐滿。當代文學中的教育敘事,聚焦對作為本體的教育生態體系、結構的內在觀察與書寫,呈現現代教育不斷完善發展的歷史進程與不同特點,同時著力書寫教育領域中涌現出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塑造不同類型的教師形象,展現教師群體的崇高風范和高尚人格,傳承學人風骨和育人精神。
書寫教育發展的歷史實踐,塑造堅守者與推動者形象
作為社會發展的一部分,現代教育體系的建構經歷了漫長的歷程,教育的發展和教師隊伍的構建經歷了復雜的演化過程。很多時候,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的教育者,也肩負著組織者和推動者的角色。很多文學作品在書寫不同時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塑造了一些兼具教育職能與組織功能的教師形象,他們是中國基層教育的堅守者與推動者。
在一些偏僻地區,基本的教育設施和教育力量都不夠充分。很多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既要承擔教書育人的職責,同時也要為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開展大量的組織工作。20世紀90年代初,劉醒龍發表中篇小說《鳳凰琴》,書寫的是一群扎根在山區的基層教師努力為出身貧寒的孩子們搭建教育平臺的艱辛經歷。在當時的語境下,經濟貧困地區往往也是教育缺失和文化貧乏的地區,而文化和教育的貧乏又反向影響經濟的發展,形成一種不良循環。在這種環境中,教育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作品里,界嶺小學猶如希望之燈,照亮著這片山區。幾位民辦教師通過挖野菜、自辦食堂、自印教材等多種方式維持著學校的運營,保護學生們接受教育的機會,他們的經歷就是當年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歷史縮影,也是民辦代課教師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鳳凰琴》展現了特定歷史時期偏遠地區教育工作者為推動教育發展和人的成長所進行的艱苦努力,同時也寫出代課教師這一群體尋求自我身份認同的艱難過程。于他們而言,教師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種身份建構的路徑,是一種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契機。在這個過程中,讀者能看到這一群體對自我價值意義的不懈追尋,同時也能看到人與人之間相互包容的人性光輝。
教育敘事也是兒童文學作品的常見主題。圍繞兒童的成長,很多作品設置教師與學生的人物關系模式。在這樣的人物關系中,教師兼具啟蒙和教育的職責,同時也承擔著呵護、引領學生成長的使命。曹文軒的長篇小說《石榴船》講述的就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在江蘇北部地區一所水上學校的故事。因為船隊生活的特殊環境,孩子們的教育成為一個難題。滿腔熱忱的年輕教師葉文林放棄進城教學的機會,選擇成為“四海水上學校”的一名老師,跟隨著船隊在四處流動中進行教學。面對著年齡不同、起步較晚的15位學生,他用愛心、耐心與恒心,與孩子們共同書寫一段動人的成長故事。葉文林就是扎根基層教育的堅守者與推動者,是懷抱赤誠教育理想、勇于犧牲奉獻的年輕教師群體的優秀代表。
在當代教師群體中,“點亮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優秀人民教師”張桂梅讓人印象深刻。李延國、王秀麗合作的報告文學《張桂梅》是一部全面呈現教育楷模張桂梅人生經歷的作品,該作品將其作為優秀教育者的典型樣本,從個人成長、情感生活、教育實踐、精神人格等多個角度進行深度呈現,塑造懷有無私大愛的教育工作者的光輝形象。在兩位作者的筆下,張桂梅這一人物形象具有多重精神內涵。她是一個知識傳授者,克服重重困難為學生們搭建學習知識的寶貴平臺。她創辦華坪女高,以免費的方式給大山里的孩子們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彰顯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她說過:“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堅定的信念體現出一名教育者至高無上的奉獻精神。她還是無私大愛的傳播者。張桂梅的辦學,不是簡單地創辦一個教育平臺,更不是一種經營行為,而是通過這個平臺將愛傳遞,并且灌注到每一個需要關心關愛的孩子的生命之中。她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犧牲“小家庭”成就“大家庭”,人格精神超越作為教師的職業范疇,向更為博大的人類之愛延伸。在這個故事中,張桂梅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一名普通教師,而成為所有教師群體的楷模與典范,成為一個時代的榜樣,成為激勵無數人抗爭命運、不懈奮斗的精神航標。
追憶緬懷學術前輩,展現學者風范和高尚人格
知識的生產與文化的傳承凝聚著一代代學術研究者的心血,也是薪火相傳的結果。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學者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和責任,他們一邊通過科研進行知識的創造與生產,一邊通過教學培養新人進行知識的傳播與文化的傳承,涌現出眾多的優秀學者。在近些年來的創作中,緬懷追憶老一輩學者的卓越治學成就與崇高人格風范,展現學者形象與教育風采,成為一股寫作的潮流。比如,莫礪鋒的《師友記》、劉躍進的《從師記》、俞寧的《吾愛吾師》、王寧的《學林追遠錄》、黃仕忠的《進學記》等。這些作品記錄了一代學人求學問道的生命歷程,同時塑造了老一輩學人的學術群像。
莫礪鋒的《師友記》深情追憶自己與程千帆、周勛初、蕭滌非、孫望、王水照、林繼中等良師益友的交往經歷,通過質樸的筆觸勾勒出他們的生動形象,講述學術界的有趣故事。尤其是對程千帆這樣一位學術成就卓著、人生經歷豐富的學者,作者用了大量筆墨和篇幅,從人生經歷、治學特點、教育理念、人格風范等多角度進行“立傳”,刻畫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形象。作品同時借助對諸多優秀學人的書寫,勾勒出學術史和文學史的諸多重要歷史時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對他們的書寫既是向前人學者的鄭重致敬,也是對一種人格精神的賦形和傳承。
劉躍進的《從師記》是一部50后學者的求學史和治學史。從個人成長與求學視角出發,將個人的生活史與大歷史相融合,呈現出一代學者的獨特成長歷程。尤其從求學和師承的角度記錄了其向一大批優秀學者前輩求教和與之交往的經歷。如姜亮夫、魏隱儒、王繼權、傅璇琮、吳世昌等。這些從不同角度展開的樸實而細膩的書寫,既勾勒出不同學者的學術風采和精神人格,也延續了學術傳承的寶貴傳統,為一批學者留下珍貴的生命印記。
王寧的《吾愛吾師》同樣是一部追憶師友的散文佳作,所憶之人包括多個學科的優秀學人。其中既有啟功這樣的書法家,也有歷史學家柴青峰、文學評論家李長之等各個不同領域的翹楚。作品以師為名,致敬諸多前輩先賢。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將這些既有專業之長又有仁愛之心的優秀人物記述下來,凝結成一部情誼之書、生命之書。這既是個人的一種生命自傳,也是群英薈萃的一段歷史剪影。
聚焦高校教師群體,呈現新一代教育者的價值追求
教育發展是一代代人不斷接力的結果,在當下,青年教師肩負著新的時代使命和歷史任務,對于他們的生活狀態、精神世界的勘探與書寫同樣是教育敘事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小說領域,出現了一批以高校青年教師為人物中心展開敘事的優秀作品,比如阿袁的中篇小說《子在川上》、房偉的中短篇小說集《狩獵時間》等。
阿袁的小說多以高校生活為背景,塑造眾多知識分子類型的人物。《子在川上》是一篇頗為典型的高校生活題材小說,主要人物為中文系的教授們。蘇不漁、陳季子、朱小黛、裘芬芬等人有著不同類型的性格特征,蘇不漁的古怪與陳季子的隱忍形成鮮明對照,發生在兩人之間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朱小黛和裘芬芬兩位女學者的治學態度和生活狀態也并非個體化的,而是有著相當的代表性。阿袁所要表現的重心在于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在精神與物質、崇高與世俗之間所產生的種種微妙復雜的心理,所書寫的是更為生活化和世俗化的知識分子形象。透過她的筆端,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個更加豐富、飽滿的高校教師形象。
《狩獵時間》是關于高校教師的系列小說,11篇作品從不同角度聚焦當前高校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細致書寫他們在新的教育生態體系下進行教學工作、課題申報、學術研究、職稱晉升等各個層面的生存狀態。作品塑造了容煥余、谷墨、程濟、高曉菲、溫子銘、劉振東等高校教師群像,頗具典型性和代表性。通過這些不同年齡和代際的教師形象的刻畫,表達了對不同代際、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的高校教師的生活狀態和不同命運的深刻思考。作品冷靜客觀地描繪出時代轉型中不斷變革的高校生態體系,勾勒出青年一代教師群體的精神圖譜。作為新一代的教育者,他們在繼承前輩學者的優良學統的基礎上,正在寫下屬于他們這一代的教育篇章。
總而言之,當代文學中的教育敘事,既深度聚焦教育這一關系民族未來和文明建構的重要行業領域的發展歷程,探討諸多重要的社會議題,同時塑造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教師形象和時代楷模,那些熠熠生輝的人物身上蘊含的精神力量,激勵著當代人不斷奮進、勇毅前行。
(作者:崔慶蕾,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執行主編、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