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何以“現代”——評《現代的形成與拓路——百年中國文學與當代文化建設》
新世紀以來,陳曉明一直致力于中國當代文學歷史的敘述自洽。他的《中國當代文學主潮》和《無法終結的現代性——中國文學的當代境遇》等著述,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境遇進行了有效的解釋和細致的描述,完成了對中國文學發展道路的梳理和解讀,呈現了中國文學進入現代的獨特經驗。到了這套《現代的形成與拓路——百年中國文學與當代文化建設》,陳曉明等人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反觀百年中國文學歷史,對中國文學現代性發展所帶來的文化轉型和精神建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盤點和匯集,這是在講述和捏合歷史之后,對百年中國文學歷史中文化精神的凝煉和提取。這套書由陳曉明主編,由其制定研究框架和書寫思路,并撰寫了長篇的導論,各章節由眾多北大學人獨立完成。這些作者是相關細分領域的專家,這樣的安排讓每個議題得以深入地討論和展開。作為主編,陳曉明設計了傳統、世界、大眾化、倫理、民間和新媒體等幾個面向,考察百年文學對現代中國人價值觀、世界觀、倫理觀、審美習慣、情感方式的影響和形塑,力圖在確證百年中國文學對當代文化建設的意義和價值的同時,以文學的方式,為中華文明傳統在當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尋找可能。
無論用后現代的理論解釋先鋒文學的創作,還是用現代性的理論梳理百年來中國文學的脈絡,陳曉明的批評和研究總是有著鮮明的世界眼光。世界文學是其研究和理解中國文學的重要參照。對這套書的設計,陳曉明延續了其“世界性”的研究思路,這套書通過國人對中西體用的認知、中國文學“走進世界”的經驗模式、世界文學的譯介、中國文學的翻譯傳播、中國作家筆下的世界圖式、全球化語境下中外文學的交流等幾個話題,在世界文學的大背景下,對百年中國文學與世界的互動歷程進行了梳理,勾勒出了中國文學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歷史軌跡。
當然,陳曉明對世界的關注和強調并不是要證明中國文學對世界文學的追隨和附和,而是要呈現中國作家在遭遇“世界”之后,如何將世界優秀文學創作經驗融入個體的創作實踐,匯聚時代精神之后實現對傳統的激活與再造。也就是說,陳曉明強調世界性是為了突出百年中國文學的本土性,有世界文學作為參照,才更能突出中國文學現代演進的獨特性。其中最突出的案例,是中國當代的長篇小說創作。在陳曉明看來,西方現代以來的文學,在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關于文化的書寫傳統,是內面向的,是關于人的精神心靈與信念的書寫。而在中國,史傳傳統的主導地位決定了中國現代以來的文學總是通過家族敘事表現中國現代歷史的進程和文明更新的軌跡,成為國家民族的寓言,陳曉明稱之為“文明敘事”。這樣的命名一方面是和西方文學的“文化敘事”相區別,更重要的是,陳曉明通過這樣的概念,明確了不同于西方文學的中國文學的價值追求,在西方文學的體系之外,再造了文學的評價標準和審美邏輯,回應了對中國文學質疑的聲音,凸顯了中國現當代文學面對世界文學的獨特性、殊異性和主體性。
除了世界性的視野和本土性的眼光,前瞻性也是陳曉明等作者學術研究的重要特點。在這套書中,陳曉明通過觀察以新媒介為代表的現代科技對當代人文的影響,以文明史的視野反思和重構中國當代文學的意義和功能。網絡文學和科幻文學的興盛以及視聽藝術的發達,讓他預見到中國文學連同世界文學都將進入一個文學與科技文明結合在一起的新世代。在這樣的世代,被視聽文明所解放的感性或將成為人類認識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主導方式。陳曉明對視聽文明時代文學虛構本質和理性精神的松動表現出了憂思和疑慮,但他對文學并不悲觀。他認為這種根本性的變革并不意味著文學的終結,未來的文學或將超越西方文學關注個體意志的表達,也將突破中國文學對歷史記憶的書寫,其主題思想、感覺經驗和表現方式都將被重塑和更新,文學的經驗將幽靈般貫穿于視聽文明的表意方式之中,以人類共同的命運為探索方向,以新的方式繼續肩負傳遞人類文明的重任。
除了以上這些,這套書討論的范圍沒有局限于百年中國文學文本的內部,而是將文學翻譯、文學媒介、文學出版、文學與音樂、文學與影視、學科建制、大眾文化等論域納入了討論的半徑,在百年中國的文化生態中審視百年中國文學,還原了百年中國文學生產、傳播和變革的主鏈條,立體而全面地盤點了百年中國文學的成就,在此基礎上前瞻了中國文學未來的樣態。
(作者系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