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家園 同一首壯歌 盧溝橋·英雄路
一
前不久,幾位戰友從外地來京旅游。這幾位戰友,都曾經是熱血軍人。經過電話商討后,大家最后一致決定,到盧溝橋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之旅。他們為此還特意囑咐我,讓我這個長期在中央媒體工作的戰友,擔任導游。我聽后欣然同意。
來到盧溝橋畔,和幾位戰友匯合后,我們邊走邊聊,暢談過去與現在。眼前的盧溝橋給人的感覺,雖蒼老卻不失大氣。蒼白的橋體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跡,新修后平整的橋面中間保留了一段凹凸不平的原始橋面,遠遠望去,仿佛翻騰不息的歷史之波。
站在盧溝橋上,會讓人不由自主地回望歷史,產生強烈的歲月滄桑感。在“盧溝曉月”的石碑前,我思緒萬千。
公元1153年,金王朝將都城南遷到燕京,取名“中都”。自此,北京的身份由“城”轉變為“都”,開啟了作為帝都的發展紀元。為了適應當時軍事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金朝統治者決定在連接南北交通往來的盧溝渡口上,修建一座石橋。據《金史·河渠志》記載:(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五月,詔盧溝河使旅往來之要津,令建石橋……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成,敕命名曰廣利。
盧溝橋已經在永定河上矗立800多年了。漫長的歲月里,盧溝橋一直穩如泰山,承載著南來北往的腳力與車履,同時也見證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畫面和戰爭場景,為她美麗的身軀鐫刻上厚重的歷史印記,而其中最沉重的莫過于88年前的那一場戰爭。
她斷然不會忘記,1937年7月7日晚,駐豐臺日軍詭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城搜查,遭到中國駐軍拒絕后,日軍迅疾包圍宛平縣城,由此拉開中國全面抗擊日本侵略戰爭的序幕。
她不會忘記,1937年7月8日凌晨,日軍悍然向駐守盧溝橋一帶的中國軍隊發動攻擊,并開始炮轟宛平縣城,同一天內,日軍連續進攻宛平城3次,均遭中國守軍英勇抵抗。
當然,還有那位名叫吉星文的中國軍人。吉星文,字紹武,生于河南省扶溝縣一個貧苦農家,系著名抗日將領吉鴻昌之侄。
1937年7月8日晚,奉命駐守盧溝橋的吉星文組織敢死隊,誓奪回被日軍占領的橋頭堡。敢死隊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神出鬼沒,20分鐘內,將幾十名日本兵全部消滅,一舉奪回橋頭堡。日軍吃了虧,瘋狂向中方陣地炮擊,企圖再次奪回橋頭堡。由于吉星文率部堅決抵抗,日軍的陰謀未能得逞。
1937年7月8日,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呼吁全面抗戰,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興起。灑滿戰士鮮血的盧溝橋,點燃了全國軍民的抗日怒火。
此后8年,一場場戰役接連打響,一位位將士前赴后繼,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贏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二
站在盧溝橋上,我的思緒穿越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天際線,落在北京城區內,那3條以抗戰英雄姓名命名的街道:趙登禹路、佟麟閣路、張自忠路。
趙登禹,字舜臣,山東菏澤人。1933年春天,日軍進犯長城沿線地區。時為第29軍109旅旅長的趙登禹臨危受命為前敵總指揮。戰斗中,腿部負傷的趙登禹忍著疼痛,仍堅持指揮戰斗。部下勸他休息,他厲聲說道:“抗日救國,軍人天職,養兵千日,報國時至!”
是役,趙登禹率領“大刀敢死隊”,攀懸崖寒夜奇襲敵后營地,砍殺大量日軍,繳獲大炮18門及大批車輛、槍械,并燒敵人大批輜重糧草,取得勝利,狠挫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向北平等地大舉進犯。7月底,日軍突襲南苑。面對敵機大炮狂轟濫炸,趙登禹部損失慘重,但仍誓死堅守陣地。7月28日南苑陣地失守后,他帶領部隊后撤,途中遭日軍火力封鎖,最后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39歲。臨終前,趙登禹囑托傳令兵:“告訴我的老母,兒子為國死了,也算對得起祖宗!”
趙登禹生前說過:“軍人抗戰有死無生,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至今,他的墓園仍然緊臨盧溝橋。在墓園不遠處,就是京廣鐵路西道口鐵路橋,每天迎送著過往的列車,就像仍在守護著北京的大門。
佟麟閣,生于河北省高陽縣。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佟麟閣以29軍副軍長身份,協助宋哲元進行戰斗,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他與馮玉祥等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先后收復康保、寶昌、沽源、多倫等地,重創日軍。
1937年7月底的“南苑保衛戰”中,面對日軍10萬以上的兵力和幾十輛坦克,身為南苑指揮官的佟麟閣,率領官兵頑強抵抗。向外突圍時,兩架日軍戰機突然襲來,瘋狂掃射。佟麟閣腿部中彈,官兵讓他撤退包扎,他說:“個人安危事小,抗敵事大!”后忍痛繼續指揮。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中,帶傷指揮作戰的佟麟閣頭部不幸被炮彈擊中,壯烈殉國,時年45歲。
張自忠,山東臨清市唐元村人。盧溝橋事變后,他從盧溝橋畔率軍出發,以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身份南下抗戰。
1940年5月,日軍為控制長江水上交通線,調集15萬精銳部隊發起棗宜會戰。張自忠親率部隊與日軍決戰。戰前,張自忠寫信告諭官兵:“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是役,張自忠指揮部隊面對人數和裝備均占優勢的日軍,數次沖殺。在衛隊掩護下,張自忠本可從容撤退,但他堅決不離開戰場,而是堅持帶傷指揮作戰,直到最后全身數處中彈,為國捐軀。
1946年11月25日,時任北平市長何思源簽發命令,將市區三條道路命名為趙登禹路、佟麟閣路和張自忠路,以紀念抗日英烈。新中國成立后,沿用以抗戰英雄命名的街道,直到今天。
三
由盧溝橋,再到3條抗日英烈之路,其背后還詮釋著一個民族從激烈抗爭到偉大復興的亙古真理。
1938年初,斯大林對到訪的國民政府要員坦言,中國不僅是為自己作戰,也是為蘇聯作戰。一旦中國戰場崩潰,日本將對蘇聯遠東地區虎視眈眈。
1938年5月,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在電文里說:“我們不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既是為他們自己也是為我們而戰。”英國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備忘錄中也說:“中國正在為所有的守法國家而戰斗。”
英勇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不但扭轉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被動挨打的歷史困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時的世界格局。
當代歷史學家徐中約評論:“中國通過長期的反侵略斗爭,從戰前的半殖民地狀態一躍而為五大國之一及聯合國創始國……在其近代歷史上,中國的國際威望從來沒有像此刻那樣崇高。”
站在盧溝橋上,我的思緒從歷史拉回現實。
今年9月3日,中國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樣的紀念形式,是為了緬懷英烈,也是為了銘記歷史。
歷史警示我們: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雖然好戰必亡,但同樣忘戰必危。我們唯有建設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自強不息,國富兵強,才能從根本上防止被外族侵略和踐踏,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