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青稞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四川阿壩縣成功舉辦
2025年“民族文學周·阿壩”活動期間,由民族文學雜志社提供學術支持,四川省作家協會、四川阿壩州人民政府主辦,阿壩州委宣傳部、阿壩州文聯、阿壩縣委、縣政府承辦,阿壩縣委宣傳部、四川省作家協會創聯部、四川省紅星作家協會(省直作協)、阿壩州作家協會、阿壩縣文聯協辦的第六屆青稞文學獎頒獎典禮于9月8日晚在四川阿壩州阿壩縣成功舉辦。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一鳴,《民族文學》主編陳亞軍、副主編朱鋼,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副主任委員、中國作協南亞國際文學交流中心執行主任、四川省作協副主席侯志明,四川省作協黨組副書記魯娟,中共阿壩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依當措,阿壩州委常委、阿壩縣委書記馮崢勇,阿壩州政協副主席何曉兵,阿壩州文聯黨組書記、主席阿郎,阿壩縣委副書記陳波,阿壩縣委常委、副縣長唐建勇,王懷林、范穩、馬麗華、魯若迪基、尼瑪潘多、譚五昌、衣向東、巴久烏嘎、王麗一、楊國鋒等知名作家、第六屆青稞文學獎獲獎作家,以及阿壩州作家代表、阿壩縣機關干部、學生群眾代表等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文學盛會。
民族文學雜志社作為學術支持單位的青稞文學獎,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自覺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努力繁榮多民族文學創作的生動實踐。該獎項自 2020 年起每年一屆,目前已評選六屆,它以 “青稞” 命名,鼓勵創作者以多民族生活為主要創作對象,展現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悠久歷史文化,以及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擴大青稞文化影響力,打造高原獨特的青稞文化品牌。
李一鳴宣布頒獎典禮正式開始
李一鳴在8日下午舉辦的“鑄牢共同體 共繪山河美”——2025第二屆知名作家青藏高原生態文學創作座談會上指出,青稞文學獎的設立,像在高原播撒下一顆攜帶青稞基因的文學種子,它在各族兒女的生活土壤中破土,在時代的風云際會間抽葉。如今,這個獎項已然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學品牌,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助力傳播青稞文化的影響力,打造青稞文化品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青稞文學獎也在豐富著當下的文學書寫,吸引越來越多的作家書寫各族人民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在新時代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我們深切感受到,阿壩這片神奇土地有著獨特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質,有著不俗的當下呈現,更有著不凡的未來。“不同”“不俗”“不凡”,正共同奏響這片土地上強勁的時代之聲、人民之聲。阿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美相處、人與社會全面發展。近幾年,中國作協以“兩個計劃”為牽引,密切聯系作家,引導作家深入基層,走進生活現場,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希望各位作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帶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情與敬畏,深入挖掘阿壩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將阿壩的山河靈秀、民族風情、發展變遷更好地描繪出來,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新時代民族團結精神、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文學力量。
陳亞軍致辭
陳亞軍在致辭中表示,青稞文學獎的評獎和頒獎典禮的舉辦,正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主辦方的遠見卓識和持續推動,為這個扎根阿壩熱土、面向全國各民族作家的文學獎項,提供了堅實的平臺和源源不斷的動力。雜志社踐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助力民族文學高質量發展的雙重使命,長期關注包括阿壩在內的全國各民族地區的文學發展成就。《民族文學》作為學術支持單位,多年來深度參與青稞文學獎的相關工作。《民族文學》將繼續深化與阿壩州委、州政府,以及四川省作家協會等相關單位的緊密合作,建立高效協同機制,推動更多書寫“凈土阿壩”的優秀作品并廣泛流傳,讓各族兒女的鮮活故事走進更多讀者心中,讓雪山草地的壯闊、嘉絨藏寨的風情、紅軍長征的紅色記憶,通過文學煥發出更加動人的生命力。讓阿壩不僅成為文學創作的沃土,更成為海內外游客向往的心靈棲息地與文化體驗目的地。
魯娟致辭
魯娟在致辭中表示,青稞文學獎穩步前行,評選出一批名篇佳作,形成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本屆評選參評作品的文學性、思想性與民族性結合得更為圓融,作品展現的文化自信與人文關懷也更為有力,作家們的創新筆法與民族文學的悠久歷史碰撞出新的火花,標志著民族文學創作正邁向更成熟、更繁榮的新階段。阿壩縣成為“青稞文學獎永久頒獎地”,絕非偶然。川甘青三省在此交會,藏羌回漢等多民族團結交融,安多民俗文化、游牧文化、長征文化交相輝映,格薩爾王的傳說仍在傳唱,漫山遍野的青稞孕育著生命力量。阿壩縣的文化底蘊與青稞文學獎的使命高度契合,它本身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期待青稞文學獎能激勵更多作家,繼續深扎民族文化沃土,聆聽時代前進足音,以更多元的視角、更深刻的思考、更創新的手法,描繪各民族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的生動畫面,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作品,為推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文學力量。
依當措致辭
依當措在致辭中說,青稞生于苦寒,長于風霜,卻結出滋養生命的果實。以它命名的文學獎,亦承載著在蒼茫高原之上,寂靜生長,文字如穗,漸成信仰的精神。阿壩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是全國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這里有“童話世界”九寨溝、“人間瑤池”黃龍、中國戶外第一山——四姑娘山、若詩若畫若爾蓋大草原、東方的魔幻世界蓮寶葉則等世界知名景點,是全球擁有世界自然遺產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是生態文明示范地、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這里是多彩人文綻放地。紅軍長征在阿壩創造了駐留時間最長、召開重要會議最多、軍民關系最濃厚等“七個之最”,留下了“牦牛革命”的動人詩篇。全州擁有羌年等4項世界級非遺,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2132處,國家級非遺項目23項、省級非遺項目101項,被譽為“民族文化大走廊”“露天歷史博物館”。這里,是文旅發展引領地。黃龍成功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成為全球最佳自然保護地之一,桃坪羌寨是全省唯一的世界最佳旅游鄉村。誠摯邀請各位作家老師們,常來阿壩行走、采風、書寫。讓你們的筆觸,深入牛羊漫步的牧場、阡陌縱橫的山村,真正走進各族群眾火熱的現實生活,走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講述阿壩的故事,讓更多的人通過文學作品了解阿壩、認識阿壩、走進阿壩、愛上阿壩。
馮崢勇在座談會上致辭
馮崢勇在當日下午的座談會上代表阿壩縣委、縣政府表達對與會領導與嘉賓的熱烈歡迎。他講到,阿壩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長江黃河交匯處,既是保障上游生態安全的國之藩籬,也是安多文化多元共生的傳承之地,這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表現都是文學作品中最動人、最感人、最醉人的寫意,希望大家走進阿壩縣,盡情感受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阿壩縣也會為大家采風創作提供最鮮活的素材、最便利的保障。蓮寶葉則承載著神話與現實的秘境,需要更多真誠的筆觸去講述和更強的文化力量去托舉,更需要文學賦能、人文滋養,誠盼通過各位作家的文學作品,讓更多的人透過文字領略阿壩高原壯麗之美、探索民族文化之魂,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讀懂背后的生態堅守、民族印記和家國情懷,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詩篇在文學中愈發鮮活,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字里行間自然流淌,讓阿壩縣的生態保護實踐被更多人知曉,讓多民族和諧共生的故事被更多人傳頌,讓青藏高原的文學之聲傳得更遠、唱得更響。
陳波致歡迎詞
陳波在歡迎詞中表示,“青稞文學獎”自設立以來,阿壩縣始終秉持繁榮社會主義多民族文學創作的宗旨,堅持以青稞文化為紐帶,將全國各地作家的智慧與才華匯聚于此,讓各類優秀作品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歷經六屆的沉淀與發展,“青稞文學獎”已經成為推動民族文學發展、促進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幟,也成為阿壩縣走出高原、邁向全國的一張靚麗文化名片,這不僅是文學的豐收,更是時代的見證。作為青稞文學獎永久頒獎地,這是一份無比珍貴的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站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將全力為“青稞文學獎”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著力推動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學融合發展,深入挖掘紅軍長征、唐卡非遺等文化資源,讓阿壩縣成為文學創作的靈感源泉和精神家園,讓更多的人透過文學領略阿壩高原壯麗之美、探索民族文化之魂,讓這一文學盛事在阿壩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青稞文學獎獎杯
本屆青稞文學獎共評出5部獲獎作品,其中陳薩日娜(蒙古族)的《跋山涉水》、翔虹(壯族)的《魚挪活》、康若文琴(藏族)的《俄惹的雪》榮獲中篇小說獎,向迅(土家族)的《歡迎來到納休村》、周家琴的《大山褶皺深處的村莊》榮獲散文獎。
陳亞軍、魯娟、依當措為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家頒獎,朱鋼、何曉兵為散文獎獲獎作家頒獎,陳薩日娜、向迅作為獲獎作家代表發言。
陳亞軍、魯娟、依當措為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家頒獎
陳薩日娜發表獲獎感言
陳薩日娜說,特別榮幸獲得青稞文學獎,“這次獲獎對我以后的創作,是一次很大的鼓勵,也因此有這個機會來到了美麗、神奇的阿壩。3日,從松潘一路走來,有很多讓我震撼的地方。紅軍戰士的故事,紅軍烈士的故事,使這片草原更加壯美。”
朱鋼、何曉兵為散文獎獲獎作家向迅、周家琴頒獎
向迅發表獲獎感言
向迅說,散文《歡迎來到納休村》來自他去年在阿壩縣納休村做的一個深度采訪,納休村給他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阿壩人民對青稞的熱愛,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都值得我們用筆去書寫,我很喜歡這個地方,熱愛這個地方。 ”
頒獎典禮現場
在頒獎典禮上,民族舞蹈《吉祥踢踏》、詩歌朗誦《讀中國》等節目,精彩紛呈,既展現阿壩州獨特的地域風貌與濃郁的民族風情,又生動展現文學與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生動詮釋青稞文學獎“挖掘民族文化、培育本土文學力量”的宗旨,彰顯該獎項助力地域文化與文學發展的獨特意義。
頒獎典禮現場
(攝影:楊明強 喻林斌 澤花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