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又久違的酣暢感 ——評電影《捕風追影》
在暑期檔接近尾聲的時候,上映前并不被看好的警匪題材動作片《捕風追影》出人意料地走紅,憑借過硬的品質,給觀眾帶來熟悉而又久違的酣暢感,實現“破圈”傳播。
動作片是銀幕上生命力最持久的類型之一,幾乎不受題材潮流變化影響。但動作片多年來也常被人詬病,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處理不好武戲與文戲的平衡。在香港動作片演化進程中,曾一度出現“重武輕文”現象,大量動作指導成為導演執掌全局,將文戲置于從屬地位。例如成龍的諸多早期作品中,甚至會多次重復呈現真實而危險的關鍵動作,近乎體育比賽中的“進球回放”。
而《捕風追影》的巧妙之處,在于將動作戲成功地整合進敘事進程,符合當下觀眾對電影連貫性與完整性的更高要求。影片中絕大多數動作戲,都與追蹤疑犯、通信聯絡等其他戲份進行了頻繁的平行剪輯,維系住情節發展的彼此關聯,保持了迅速推進的快節奏。影片整體上也屬于飽和敘事,多線索交織、懸念設置密集,重要的信息和元素從敘事流程中不斷溢出。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有應接不暇、沖擊力強的感覺,很難再分心探究邏輯疏漏。
在具體動作設計上,影片雖然也有炫酷造型、戲謔雜耍等種種“表演式放大”元素,但大多采用迅捷凌厲的鏡頭剪輯,省略動作的生成與傳遞過程,重點展現動作釋放與力量碰撞的關鍵環節,以寫實風格做到了武打戲“抓住重點”。影片對可能拖慢節奏的慢鏡頭使用非常節制,即使在個別爆炸大場面中,也并非呈現整個過程,而是放大其中最具沖擊力的瞬間。
影片的創新之處,還在于采用了以往成龍電影中罕見的“雙雄戲”模式。警方刑偵專家黃德忠(成龍飾),犯罪團伙幕后主腦傅隆生(梁家輝飾),共同成為故事的核心人物。二人實力相當,理念與性格又截然對立,他們的關系碰撞推動劇情發展,開啟生死對決。
片中特意設計了文武兩場大戲:中段情節轉折,二人共坐一桌,貌似把酒言歡,實則唇槍舌劍、暗藏殺機;結尾打戲高潮,二人在餐廳以命相搏,巧用地形和工具,拳來刀往、步步驚心。性格演員梁家輝,動作戲表現驚艷、令人信服,動作明星成龍,對手戲應對從容、旗鼓相當。兩個鮮明的銀幕角色,形成了近乎陰陽相成的對立統一。
二人不同的命運遭際,共同承載了影片的主題表達:代際需要溝通。故事開始時,警方因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缺乏足夠掌控而行動受挫,不得已才引入傳統的跟蹤手段,在經驗的傳承交流中,新老警員實現了觀念與情感上的溝通,最終成功破案。反觀犯罪團伙的失敗,也跟兩代人在觀念與情感上的致命裂隙脫不開關系。
不少觀眾自然而然地將《捕風追影》視為一部“港片”,其實片中除了兩位主角的扮演者,團隊大多數成員都來自內地。不過如果從藝術風格的角度看,視其為“港片”也無不可。香港動作片積累的豐富經驗,已然成為中國電影美學的寶貴財富。任何有心的電影人,都可以從中汲取經驗,找到當下觀眾依然受用的“老滋味”。